新浪博客

在童书中汲取教育智慧·读《童书里的教育学》

2021-04-19 06:27阅读:
——读徐莉《童书中的教育学》一书有感
在童书中汲取教育智慧·读《童书里的教育学》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对婴幼儿的启蒙教育,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为孩子准备各种类型的童书、绘本,通过亲子共读等方式来为孩子构建起一幅有关世纪的图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唤醒孩子的想象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很多时候,人们总将童书的价值局限在如何让孩子获得收益方面,其实童书在帮助成人深入思考教育的真谛、理解育儿的道理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徐莉的这本《童书里的教育学》,用一本童书串联起来育儿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儿童发展心理和行为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判,启发成人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当下的教育现象,认识孩子的成长特点和规律,用恰当的方式成全孩子的成长。
一、理解与包容
给孩子预设成长的目标,并为其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促使孩子的成长,是很多家长都竭尽全力去做的重要工作。但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并不是说你尽了力,花费了时间,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成果。庄家的生长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外,还有温度、雨水、空气质量、光照……等各种因素。在庄稼生长的某些关键环节,外界因素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最终收成和庄稼品质的巨大差异,而这些都是不能完全控制的。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庄稼要复杂的多。除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家庭、社会、文化、经济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孩子成长的实际状况和成人的预期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作为成人,对孩子的这种成长特点要有深切的体认和理解,并接纳孩子成长的这些特征,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没有实现自己的期望就是一种错误,这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他们在汲取新知识、探索对周遭世界的新理解方面有着天然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一学就会、一做就对。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能够构建起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相互联系的脉络,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很容易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把握这一新知识点的基本特点,并将其方便地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但孩子最缺乏的,正是知识的积累,他们每学习一个新知识、每接触一项新事物,都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尝试和探索,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了解其基本的特点,并尝试着对它加以定义。比如说,“花”这个字的读音,孩子从最初的时候读“哇”,到最后正确读出“花”这个音,可能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要依据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写出花这个字,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对孩子来说,从不知道到知道、从做不到到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实践过程,成人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当然地认为做这件事情、那件事情都易如反掌,不去关照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和学习的特征。
父母育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绪急躁、狂怒发飙等现象,往往都与他们不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又被社会上的各种攀比所裹挟有关。成人总是将自己想要、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限时立刻去完成,而不去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所以,当成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的时候,成人在其中要承担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责任。
成人要相信孩子,相信时间,相信成长的力量。要明白,焦躁,担心和愤怒只会把一切弄糟。超越孩子能力的期待是一种束缚。会让孩子失去主动做事的愿望。教育最难的是理解和包容,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所谓勇气就是自我觉知和自我改善,从无知觉变成有知觉,进而刻意做出改变;勇气是自我克制,是自我挑战,是坚守、是舍己、是付出、是利他,是接受难以接受的。只有当成人有足够的勇气,能够看到自己的自私和贪婪,不把所有不称心的地方都归结为孩子的缺点和过错的时候,教育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二、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孩子从出生开始,面临着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如何从一个独具特色的个体,慢慢地成长为遵从社会各种规则和礼仪,能够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地生存的社会人。这样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在童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都与此有关,本书中所提出的14个育儿中的问题,以及藉由童书所给予的回答,也都是围绕孩子社会性发展这个大的主题展开的。
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虽然每个人都渴望能够独立,能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群体中方方面面给自己提供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等的方便,自己将无法生存。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群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以便给自己做好定位;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和他人、和周遭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与各方和谐相处,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存更加富有质量。
大约2岁多一点的孩子,就已经处于社会性交往的敏感期了。他们会观察成人世界的各种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加以模仿,学习成人说话时的样子和所说的话,模仿他们的行为和动作。他们会主动地融入到孩子的群体之中,如果有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在其中引领,孩子会更加兴奋和主动,跟着他们跑来跑去,从中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孩子因此获得探索的空间,用各位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与发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会遇到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每到这个时候,他们都会进行一次次的观察和试探,在逐渐熟悉环境和事物的同时,也在找寻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为准则。孩子不是天生排斥规则或者喜欢挑战规则,巧巧相反,他们喜欢规则,他们需要大人帮助,创造并维持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环境。这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最需要成人协助和配合工作之一,再有秩序、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学习就会持续而有意义的发生。
孩子社会性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家长的不淡定。在一起玩耍着的孩子,因为某些事情发生了争执、产生了肌体的碰撞,甚或导致了扭伤、出血等的后果,家长立刻就心疼的不得了,赶忙上去帮助处理事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将满腔怒火发泄到对方孩子甚至对方家长身上,搞得孩子莫名其妙,成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尴尬。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是在与人交往的环境中逐渐生成的,家长要做的只是防止危及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发生,当这些苗头出现的时候立刻予以制止。除此之外,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相互交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交往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各种冲突,这样的矛盾和冲突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更为合适。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出手,会剥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机会,多元表达和协商妥协的机会。如果实在需要成人介入的时候,成人最好也不要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问双方当事人:你们想怎么解决?孩子间产生的冲突,是绝佳的练习机会,练习的就是孩子如何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自己解决问题,而这一能力将会带到他之后的社会生活中。
家庭是锻炼孩子的社会技能的绝佳场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要给孩子做社会交往的榜样,并经常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途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学着与人交往,与社会共处。
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是说教。故事里的形象有强烈的感染力,能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易感。故事本身既有自我平复,自我修复的功能,也有召唤理智、理解、体谅的功能。儿童的很多行为问题都不需要通过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去解决。用故事唤醒孩子自身的力量,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情感和思考,能够帮助孩子从亲子交流中汲取力量,让他们从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判断选择,从而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这其中,童书就是媒介。
三、关系第一
我在十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了“关系第一,知识第二”的观点,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当孩子在这些关系中觉得非常舒适的时候,他就不会产生紧张感,也不会将自己装在套子里,而是敞开心扉地和大家互动交流,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新知上。
人的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促使各种关系的生成。亲子关系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但是孩子一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伙伴,是基于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和因此产生的美好情感体验。人首先要建立一种自己和周围人互相守护的情感,才能避免疏离和孤立,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前提。孩子正是通过这样的同伴关系慢慢融入到社群之中,并共同推动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
徐莉老师在书中说,不擅长育儿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孤独的。孤独的父母,因为自己没有丰富良好的社会关系,只能完全依赖自己。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靠这个来获得安全感。如果孩子不能实现父母的希望,父母就会感到不安,当这种不安越来越强烈时,父母就会控制年幼的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以获得安慰。他们会给孩子下命令,会容易因为孩子做的糟糕而感到焦躁、伤心、愤怒,甚至会对孩子进行严厉体罚和虐待,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逐渐丧失自主性和主体性,进而陷入非常不幸的境地。
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大人首先要改变自己。要努力说服自己和更多的人交往,学会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平静,尝试找到可以让自己放松的人,努力让别人一起放松,同时让孩子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
很多家长总是想法设法给孩子报一个个的培训班、补习班,把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以为只要孩子的知识丰富了,人格就会自然形成。但孩子人格的关键部分不是依赖这些知识形成的,需要在和别人的交往中长大。家长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将原本给孩子上各种班的时间拔出一部分,用于家庭之间的相互邀约,给孩子创设适当的时空,引导他们去寻找能够一起玩耍、一道入迷的小伙伴。父母要率先相信别人的善意,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人来带,同时要乐意帮助照顾别人家的孩子,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系第一,教育只是在关系失衡的才需要。成人要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让自己处于丰富的人际关系之中,育儿的焦虑感才会得到缓解,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童书里的教育学》,徐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2月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