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持续推进选人用人改革

2021-11-26 06:16阅读: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2111B刊上)
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学生的择校问题、校外培训机构火爆问题、教师的有偿补课问题等,从表面上看,是家长的各种焦虑心态和功利心理,但如果想一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选人用人机制,就可以理解家长为什么会愿意如此不计代价地为孩子投资了。
在选人方面,当下比较突出的倾向有两个:一是“唯名校”。很多用人单位和学校培养单位之间的供需信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用人单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求职者各方面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考虑到985211等高校的毕业生整体素质会高出一筹,在制定选材标准的时候名校就成了重要的指标。一些用人单位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最后毕业学校,还要追溯到他的中学阶段毕业学校,把“唯名校”的选拔一步步推向极致。二是“唯学历”。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任意抬高用人的学历门槛,甚至将其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来炫耀,原本本科毕业生甚至专科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非要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来做,既造成了人才高消费和教育资源
浪费,也导致“文凭主义”“过度教育”等现盛行“唯名校”“唯学历”这的既简单又极端的选拔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采用,不可避免地会引导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上“名校”,争取好的考试成绩,使得各方都将目光聚焦在考试科目上,“五育并举”的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用人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拿教育系统来说,比较突出的就有:一是人岗不适。一些地区的选人用人权不在教育系统,而是其他部门统一招聘之后分配给各个学校,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校缺一个语文教师,但分配来的却是一个化学教师,造成人岗不适,影响教育教学工作。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设置好的岗位、固定下来的职称比例,要想有所突破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没有名额,那些努力的工作的教师往往得不到晋升的激励。虽然有绩效奖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均发放的部分往往占大头,只留下一小部分用来拉差距,这往往会挫伤那些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户籍和编制上受限。学校想引进优秀的教师,但往往因为不符合落户政策、没有编制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四是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那些被实践证明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学校很难将其送出校门,这些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大,但学校找不到处置的良方,也确少尚方宝剑。
教育是社会体制,学习和思考总是置身于由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所构建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永远都依赖相应的文化资源。要破“五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持续推进选人用人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选聘、培养使用和健康成长的用人环境。《总体方案》为用人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关键是细化和落地。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选人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更加精细的职业素养、学习潜能个性特长、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画像”,让用人单位能够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应聘者的多元信息,从而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选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选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这需要政府引导,选人用人的供需两方共同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出彩的机会,从而反拨学校教育改变现有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学习、全面发展。
二是要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落户渠道。在人口流动常态化的今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要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职称评审渠道。改变过去每年设定晋级指标的传统做法,真正以专业技能的标准来衡量人才,给优秀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契机。在用人方面,不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促进人岗相适。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给那些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要完善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不唯学历看能力,不数年头论业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一把尺子量到底。
选人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系列《总体方案》配套的改革文件正陆续出台。相信通过系统性的评价改革,在全社会形成人才培养的共识,助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