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超限效应

2021-12-03 06:30阅读: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时常发生。
比方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境况:孩子因为出现了一些挫折或者犯了一个错误,父母总会抓住一切机会说教、批评,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甚至五次……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人在受到批评后,内心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衡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平衡;如果接连受到重复性的批评,人的心理失衡感就会不断加重,被批评者的心情就没有办法恢复平静,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被“逼急”了,就会出现了“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比如说,夫妻俩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一方有一些如抽烟、不讲究卫生等不良的习惯,另一方对此揪住不放,不仅喋喋不休,甚至还在亲朋好友面前不分场合地加以批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被批评的一方顽固不化,另一方则整日唠唠叨叨。
比如说在职场中,负责人就某一问题对下属讲话,说好了准备讲20分钟时间,结果讲了一个小时都没有结束。偶尔一次这样的情况,下属会觉得这个领导缺乏时间观念,但如果每次都是这样,下属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一看到这个负责人要讲话了,心
里马上就会排斥,即便这件事情很重要,但因为“超限作用”,讲话所能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比如说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就一个话题铺垫太长,半天都说不到关键点上来,很容易就会让对方听的不耐烦。怎样用有限的时间讲好一个故事,说明一件事情,是人际交往中必须要学会的一门功课。
学校作为教育人、帮助人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超限效应”也是教师特别要关注的。
首先,要对不同年段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大量的观察表明,23岁的孩子专注的时间大致为1012分钟,56岁的孩子能够达到1215分钟,710岁的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大约为20分钟,1012岁的注意力关注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左右,到了初中阶段的孩子,专注力的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左右。如果我们要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准备一项学习内容,如果能在上述的时间段内完成,学生就有可能学得更顺畅。这就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创设情境的时间不能过长,令孩子感到新奇、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内容要尽快呈现,后面还要预留相应的巩固时间,以便孩子在学习之后能够不断回味。现在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走上讲台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感到有趣的事情,还以为学生都非常喜爱听,讲了半天都没进入学习的主题,这样的教师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超限效应”。
其次,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但不能将其作为话题,每一次和这个孩子谈话的时候,都去揭一下这个孩子的伤疤。如果教师觉得必须要重提此事,最好也要换一个角度,不要让孩子感到教师是揪住自己的小辫子不放。一但孩子有了这样的印象,他就会抗拒教师对他正常的教育。
再次,在和孩子进行个别谈话时,要提前组织好语言,努力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把要讲的事情说明白,不要滔滔不绝、喋喋不休。语言越是精炼、准确,孩子在理解起来越是方便,语言很复杂,要求还很多的时候,孩子就会放弃。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5±2”的短时记忆信息通道原理,说人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信息容量通常在五个左右。教师如果给孩子讲了三、五句话,孩子就容易记得住,如果讲了几十句话,那孩子就像老熊掰棒子那样,听了后一句就忘了前一句。这还是在他认真听的情况,如果一旦出现了心理上的“超限效应”,他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了逆反,不愿意听老师的说教了,那最后的效果就更差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来源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知识的厚实上。在这方面积累的知识越是丰富,在教育实践中就越能挥洒自如,并收到孩子们的爱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