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书修行为教书

2021-12-04 06:20阅读:
读书修行为教书
拙作《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出版之后,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的张家海老师第一时间进行了阅读,并撰写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篇文章发表于《中小学班主任》杂志202111月(上)第21期上。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著作的厚爱,以及在文中对我的赞誉。

读书修行为教书
——读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张家海

听闻常生龙先生又出了一本新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同时还出版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修订本)》,脑子里瞬间蹦出一个词儿叫“厚积薄发”。
在一个公认的不读书的时代,一册教师读本5年内先后重印了20次,受益读者已达15万。它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手捧着两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姐妹篇”,我们不难从中品味到“读书”与“教书”的某种关联。
或许是怀着这种关联的好奇,这次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只用了一个星期。现在到了与教师同伴们分享读后感悟的时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一书,汇编了50本教育类书籍的理论精华。“教育转型时期的一盏灯”“展望未来的学习”“教育的和谐与和谐的教育”“生活原本是很好玩的”等50篇精品读后感悟带读者一起与50位国际国内教育学、心理学大师对话,直面教育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发展价值取向。
全书共20万字,分为“教育的常识”“前沿的探索”“思想的履痕”“个体的成长”“窗外的风景”等五个专辑,以及每辑后一个“延伸阅读书目”构成。包含延伸书目65本、推荐书目50本,阅读感悟50篇。其思想、历史、人文信息容量之大,堪称一个无所不包的“携带式教育类图书馆”。
通篇看来,文字叙述简洁,语言表达清新,不站居高位,不把持要津,读起来轻松自如,真如呼吸一样的自然。他以娓娓道来的理念介绍和思想启迪融入,无不让读者映射其中,对镜自我叩问: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我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我将如何向着明亮那方读书修行?
修专业视野之行:少一些“坐井观天”,多一些“登高望远”
多年以来,有不少教师同伴,因为各种原因很少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长期待在一个狭小的“世外桃源”,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必然受到局限,久而久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在身体和物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读书,无疑是一个人丰富经历的快捷路径。在常生龙看来,阅读极大地拓展了一个人的知识面和视野,构建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联结,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他说:“每当我在专业领域遇到挑战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一本与此相关的书在等着我,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也让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坚定。”
是阅读,推动着常生龙老师不断拓展着专业视野——由普通物理教师的视野到特级教师的视野,由本科教师视野到物理学博士视野,从普通教师的视野到教育局长的视野,由不为人知的一线教师视野到全国知名教育学者的视野。在《用常识照亮前行之路》一文中,他提醒我们应遵循课堂的常识、课外的常识、校园里的常识。
课堂上,差异是教学的起点,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整齐划一的教学和要求,总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教学效益也就会大打折扣;课堂外,是发展差异的最好机会,学习力的差异主要是在课外形成的。如果没有课外时间,没有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因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产生的怦然心动,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校园里,非理性的教育,不但会让受教育者失去学的趣味,也会让教育者丧失职业理想,其职业素质也会随着荒谬的教育行为丧失殆尽。比如不加筛选地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大堆作业,比如不让给学生体力劳动机会而购买物业保洁服务,比如大张旗鼓搞读书节,一阵风过后将书籍束之高阁。
在“前沿的探索”一辑中,常生龙选取了《在理解基础上教学》《在脑科学的指导下教学》《展望未来的学习》等10篇观点文章,重点介绍了近些年课堂教学的新探索、核心素养的新主张、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学习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新应用。认真品味这些文字,无疑能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生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专业自信。
未来已来。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试想,一个教书人,连坐在面前的这些孩子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关注点和兴奋点在哪里都一无所知,我们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又何以能履职尽责?如何把学生“带到身边来”,阅读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途径。正如常生龙在《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一文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平时有广泛的阅读的习惯,对跨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多,常识感很强,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它的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效率就高,就能调用更多不同层次的知识来处理同一个问题。
修语言体系之行:少一些“柴米油盐”,多一些“琴棋书画”
“别给我这样文绉绉的好不好?”一起谈论班上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时,与我同事的老婆时常这样讥讽我。虽是一句玩笑话,也不自觉地表现出我们话语体系的微妙变化。我隔三差五读一些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专业书籍,多多少少在脑子里受到了一些思想观念熏陶,话语里就可能随时蹦出几个不常见的新词儿。
我非常赞成网友的一个观点:“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毕竟,“人是一种有思想的芦苇”,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特征。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是有了内在的思想,然后才有了外显的语言。
一个老师的语言体系代表着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无论是与他语言交流,还是阅读他的专著,常生龙的话语体系无疑已经真真切切上升到一位学者的高度。
教育教学时,我们要使用接近学生的语言体系;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时,我们要使用教研语言体系;撰稿发文章时,我们要使用编读往来语言体系。不同的交流对象,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最为接近的语言体系能尽快走进对方的心灵,给人以舒服高效、轻松愉快的感受。
于永正老师与学生一起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当班长布置任务时,他会非常认真地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和学生一道去做,一边做一边讲故事、说笑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在别的班级上公开课时,他会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叫出“于永正”三个字,迅速“破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他总结说:“我教了47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就是靠着语言体系的不断修行,多才多艺的于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往往只有十三四岁孩子的思想。他们的话语体系常常表现为“接鸡下巴”“扯皮推诿”“信口开河”。做老师的,不能以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对学生“不识时务”的语言进行讥讽和打压。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文中,常生龙讲了一个案例。有一天,孙明霞老师正在讲授生态系统,一个孩子不仅接话快,还学动物的叫声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孙老师没有简单地制止他的行为,而是顺势而为让孩子们模仿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体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原本可能引起冲突的事件,在孙老师的机智处理下,转化成全班同学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
常生龙老师告诉我们,说学生喜欢听的话,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秘诀。一个始终关注自身发展的教师,会不断地给自己创设成长的空间,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成长的空间,包括留下消化吸收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体验学习的空间、自我学习和反省的空间,最终实现共同成长。办公室里,如果能少一些柴米油盐之类的“闲话”,多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正话”,阅读报刊杂志或者专业书籍,久而久之的某一天,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发现自己话语体系开始“文绉绉”了;大小教研活动中评课议课时、动笔敲打文章时,不再是“挤牙膏”,而是变得有话可说、滔滔不绝了。
修人文底蕴之行:少一些“孤陋寡闻”,多一些“博闻强识”
暑假里,省教育厅开展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培训,我应邀去做了一次关于“教研写一体化”方面的专题讲座。课间休息时,有与会同伴问我:“张老师,您写的那些叙事、随笔,在我身上好像也发生过,但是我怎么就写不出来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可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如果硬要简单给出答案,我想一定是这四个字:人文底蕴。
十年前,作为一名理科教师,除了报刊杂志之外,我几乎没有真正的读过一本教育专著,哪怕是业界同伴们极力推崇的《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陶行知教育名篇》等等,更不用说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以外的“杂书”“闲书”了。但最近有意识统计书架上杂七杂八书籍发现已有将近200本。虽与常生龙老师的“每周一本”阅读标准不能相提并论,但至少已经行动而且“享受读书”好几年了。现如今,读书同散步、写作一样,已经成为我每天的生活组成部分。真的,读书就像常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像呼吸一样自然”,我自己的体会是“读书就像深呼吸一样舒服。”
其实,我的“阅读之母”还是阅读,或许每个热爱阅读的老师都是这样。某日自杂志读到一篇“似曾相识”的文章,从标题到正文,从修辞到手法,仔细研读文章的结构发现,多数文章里都有恰到好处地引用,引用一些知名学者的名言或者观点。发现“新大陆”对我走上阅读写作之路很重要。一是让我感觉悟到了一点“写作窍门”;二是让我知晓了原来世上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写了这样一本书,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一时间,立即产生一种购买阅读的冲动。一本,两本,三本…就这样,如今的我,走上了购书、盼书、读书、写书的“野路子”,探索着,成长着,享受着。
现如今,我在课堂上不再是成天挂着“考试”“成绩”和“分数”,更多时候是,与孩子们分享阅读,谈论写作,一起运动,共同关注幸福健康成长。业余时间里,与书为伴,与文为伍,已在各大教育报纸杂志发表随笔、叙事、书评、读后感及各种论文400多篇,出版教育专著2部,这些专业成果无不得益于阅读带来的人文底蕴夯实与提升。
有人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全国各地大家熟知的因为阅读收获写作,或因为写作推动阅读的名师都不在少数。比如本书作者常生龙老师,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100多篇教育文章,出版此书之前,先后出版《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教师的5把钥匙》《让教育更明亮》《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等教育专著。再比如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的吴非、魏勇、周春梅、郑杰、孙明霞等等老师都是顶呱呱的“读书修行教书人”。
阅读和写作还是治愈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佳良方。在常生龙看来,阅读和写作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厚实自己的精神底色,这个中感受只有亲身投入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越是坚持阅读,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越有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和冲动,也越发让自己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敬畏。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慢慢地变得更加谦卑了,心灵逐渐安放下来了,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了,用感恩的充满喜悦的心态来面对世界,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宁静和充实。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苏轼也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毋庸置疑,一位满腹经纶、幽默风趣、人文底蕴丰厚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她或他一定是光芒四射,深受学生拥戴。听她或他的课是一种视听享受,离开他的课堂也会深深留在美好的记忆里。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