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14.2.骄兵悍将,五代遗传于唐而甚于唐

2018-12-17 09:35阅读:

骄兵悍将是唐末以来的积习。到了五代,尤其是后唐以后,由沙陀军事集团组成的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此现象更是登峰造极。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有趣,李克用集团的李存勗获取黄河流域的政权后,不几年,另一个不知原姓氏的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原名邈佶烈)在其女婿石敬瑭等部将的支持下,获得帝位。十多年后,石敬瑭则通过出卖燕云十六州在对契丹称臣称子的基础上,取得契丹的支持而夺了后唐的地位,建立了后晋政权。几年以后,握有重要军权的后晋武将刘知远背弃后晋,在郭威等部将的积极支持下,自立为帝,建立后汉。又
4年,郭威自己以同样的身份被部将拥立为帝,建立后周。然不出十年,郭威的政权又以同样的方式被赵匡胤所取代。

这种所谓的循环,有人附会于天命,附会于因果报应。实际上,早在此一百多年前的唐中期,在军阀割据的藩镇,以“节度使”为载体的这种政权更迭的形式就不断上演。到了唐末,蕃镇割据,军阀混战,则更是“有枪就是草头王”。所谓的道德规范、制度约束、理想信念等等这些和平盛世的东西,都已经失效。战乱的年代,武力就是一切。因此,掌握了武力的军人、军阀,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尤其是出自游牧部族的政权,更少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更少了所谓道德和礼义廉耻的羁绊。他们既是战士、也是牧民。在他们眼中,只有猎物与猎人或牧民与牲畜之分。作为猎人,牧民,就是要获取更多的猎物和牲畜。因此,他们尽管骄勇善战,凶悍而顽强,但与他们谈什么军魂,谈什么道义、正义,理想、人生意义与价值实现之类的,简直是笑话。这些武夫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尤其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军人们更是如此。然越是武夫掌权,其寿命越是短暂。最为典型的是后汉。其统治集团的观念尤如其大臣史弘肇所说,安定国家,靠的是长枪大剑,用什么毛笔。他们认为钱多兵强是国家之急,至于礼乐文章没什么大用。
[1]
但这个长枪大剑,只让后汉政权维持了四年。因此,有些知识的郭威在后汉时就听信文人冯道的见解,散以钱财官物,就能打胜仗。打了胜仗让皇帝把该赏给自己或已给自己的奖赏分发给自己的将士、在朝的大臣和诸蕃的将领,就能得人心。这样的兵士,有奶就是娘,难以控制。因此,骄兵悍将是唐末以来的积习。到了五代,尤其是后唐以后,由沙陀军事集团组成的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此现象更是登峰造极。

后唐的李存勗马上得江山,称帝以后,不赏功臣,却赏他喜欢的戏子、宦官,造成部将的不满,终于,反了的士兵拥立李嗣源为帝。李存勗被射死。李嗣源(唐明宗)改变了李存勗的做法,大大地奖赏功臣,恢复生产,情况稍好转。但等他老弱多病情势难控后,为了安全,费尽心力地讨好身边的兵将,大大赏赐在京的军队,后来又赐诸道和在京的将士。一月之内两次赏赐,想稳住士兵,收买人心。但结果却相反,将士们已经不按规矩出牌,兵将们越觉得自己了不起,愈益骄横。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李嗣源的儿子李从荣这时急于想得到继承权,率兵攻宫门,结果被宫兵所杀。唐明宗李嗣源也受惊而死。李从厚继位。李从厚继位后为了对付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李从珂,用国库所藏赏赐士兵,并承诺得胜后每人再赏二百缗。不按牌理出牌的兵士们并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让他们到凤翔讨伐李从珂,不如说是让他们到凤翔再领一份赏。结果在路上他们得到了李从珂只要反水弃暗投明,就能得到每人赏钱一百缗的承诺,官兵一下被收买,全都降了李从珂。应该说全都降了金钱。连年战乱,国库本来就不足,且唐明宗、唐愍帝时期,多次赏赐将士,国库早已空虚。但李从珂并不知道国库没钱,等他到了洛阳,坐上皇位才发现,即使搜刮百姓也不能履行承诺,只得减少赏赐,由降军每人一百缗变成了降军将官每人七十缗,军士二十缗,在京各军将官和军士每人十缗。军士失望,于是又计划着拥立下一个皇帝。弱市抄新股,收益总是很高的。每拥立一个皇帝,将官能够升迁,军士就能得到赏赐,比打仗卖命成本低、收益高。因此,他们乐于这种游戏。故五代之间,皇帝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频繁而热闹。只是主演有些冤,常常还没有进戏,甚至连笑容还没有收回,就被这些导演们换了。主演冤,而苦的则是贫民百姓。因为这些军阀只知道讨伐,不知道农耕社会,财富的产出是极为有限的,农夫的生活是贫苦的。军阀混战,却让农夫们去犒赏,社会的心声早已在呼唤和平了。农业社会社会舆论的形成是比较迟的,也难以形成,然一旦形成,其持续性与影响力也是深远的,如同红酒,不容易醉人,但一旦醉人,其力量要强于烈性酒。宋、明以后对武将的制约和文官的重视甚至宋明理学那种礼教、所谓一臣不仕二君的思想也是五代的积累与强烈反弹的结果。于是忠君的岳飞,忠义的关羽成为统治者树立的武将的楷模和榜样。不爱财、不惜命,忠贞不二,这才是统治者所需要的武将。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再武艺高强、万夫莫挡则更为理想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