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115(楚)楚庄王伐郑

2019-11-14 10:35阅读: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楚庄王伐郑
楚庄王重用孙叔敖、伍奢等贤臣,国势更加强大,于是加快了北进与晋争夺中小国家的步伐。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晋国若降服郑国,则封锁楚国北上之路,进而控制中原,因此,郑国成为争霸的风向标,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四次伐郑,郑屈服于晋。然后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屈服于楚。郑国处在晋楚两在国的夹缝之中,难以保持一贯的主张,只能委曲求全,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谁强谁就是我老大。对于郑国来说 :“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郑国最希望看到的是,晋、楚别老拿我们郑国说事,有本事你们打一架,谁打赢了我听谁,输者也别怨我势利,有本事你们互掐,别老掐我。
但是、晋国知道楚国不好对付,所以轻易不与楚国交手,楚国更知道晋国的厉害,更不敢轻易与晋交手,想让他们打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郑国只能继续郁闷地被两国折腾。
公元前597年,楚国又一次讨伐郑国,原因是郑国亲近了晋国。
楚庄王进攻郑国,包围郑国国都十七天。
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国人要求占卜,看看神的旨意是什么,他们先占卜求和,结果不吉利;然后又占卜一战,也不吉利,最后占卜的结果是在太庙号哭,吉利。结果,城里的人们在太庙大哭,将士在城上大哭。
果然,看到城上的郑国将士痛哭,楚庄王退兵了。将士在城上大哭,一定是郑国有了灾难或者有了丧事,在这种情况下还攻打郑国,就不人道了,甚至有些伤天害理了,于是楚庄王退兵了。但是楚国人并没有远去,他们还要搞清楚郑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郑国人看到楚国退兵了,就不再哭了,而是加紧修筑城墙。楚国人一看,原来不是灾难也不是丧事,是在耍花招,很不高兴,于是再次进军,重新包围郑国。这次楚国没有给郑国机会,在围攻了三个月后攻克郑国。
楚军从皇门进入郑国。
然后就有下面的景象和对话。在大路上。郑襄
公光着膀子,牵着羊出来迎接楚庄王,他对楚庄王说:“我不能承奉天意,不能事奉君王,使君王带着怒气来到敝邑,这是我的罪过,岂敢不唯命是听?如果您要把我俘虏到江南,放到海边,我听君王您吩咐;如果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地赐给诸侯,让郑国人作为奴隶,我听君王您的吩咐。但是,如果承君王您顾念从前的友好,顾忌到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的面子,并向他们求福,而不灭绝我国,让我国重新事奉君王,让郑国等同于楚国的诸县,这是君王的恩惠,我的心愿,但是这是我所不敢指望的。谨袒露心里的话,请君王考虑。”
楚庄王左右的随从说:“不能允许他,得到了国家没有赦免的。”
但楚庄王却说:“他的国君能够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这样的国君很有希望!”
于是楚庄王亲自挥动军旗,指挥楚军退兵三十里与郑国讲和。楚国大臣潘尪入郑国结盟,郑国派公子子良到楚国做人质。
在我看来,楚庄王不灭郑国是明智的,因为郑国这个时候不是想灭就灭的。灭掉了郑国,它的好处是直接开拓了疆土,把边界直推到中原。但它的坏处却是招致中原诸侯的恐惧与反对,春秋时期一般情况下还是征伐不灭国的,灭了国家,尤其是姬姓的中原国家,尤其是还算比较大的郑国。中原的诸侯可以听命于强大的楚国,但楚国以灭国为手段,那么就没有诸侯会再听命于楚国了。第二坏处是这样楚国将直接面对强大的在此之前几乎是战无不胜的晋国。原本郑国是一个缓冲,想给晋国一点颜色看就打郑国,想躲避晋国风头就不管郑国,现在,把郑国收归楚国,等于没有了缓冲与退路,这是不明智的。因此,楚庄王不把郑国作为楚国的一个县,最好的方法是把郑国打服,让他为楚国的利益服务,这样比占领郑国的好处大多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