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119(楚)热闹的战争场面

2019-11-27 22:19阅读: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战场上可就热闹了。
这一幕,楚庄王也许觉得追击晋军像打猎追杀猎物一样痛快,玩得高兴,想换一辆战车,见到右广,准备乘坐。他左广的车右屈荡阻止说:“君王乘坐左广开始作战,也一定要乘坐它结束战争。”——由于这一战取得了大胜,从此楚国的乘广改以左广为先。
那一幕,一群晋国人在飞速逃跑时,战车陷在坑里不能前进,追上来的楚国人笑他们笨,教他们抽出车前横木。晋军照办,车能走了,但没走多远,马又盘旋着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在楚军的调教下,晋军的逃兵这才逃了出去。但他们并不落好,回头对楚军士兵说:“不好意思,我们打仗不会逃,不像大(楚)国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换一个镜头,
赵旃用他的好马两匹帮助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而用其他的马驾车回来。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弃车子跑到树林里。正在逃跑的晋国逢大夫驾着车,他两个儿子坐在车上,逢大夫对他两个儿子说:“看前面,不要回头去望。”可他不听话的儿子偏要回头,这一回头,发现了问题,说:“赵老头在后边。”
逢大夫很生气,装不了啦,只好让这两个不听话的儿子下车,指着树木说:“叫你们别回头,你们不听!我明天在这里给你们收尸。”然后逢大夫把马缰绳交给了赵旃,赵旃登上战车得以逃脱。第二天,逢大夫按照标志前去收尸,在树下得到了两个叠压的尸首。
最动人的一幕是,在晋军大逃亡时,有一支小分队却迎着楚军前进。为首的是下军大夫荀首,他不听主帅的命令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儿子荀罃被楚军俘虏了,他要去救儿子。为了救儿子,他拒绝了主帅的命令,他让魏锜驾驭战车,下军的很多士兵大多跟着他回来。
荀首用箭射杀楚军,每次抽箭,如果是利箭,就放在魏锜的箭袋里。
魏锜不理解,说:“不去寻找儿子,反而爱惜做箭用的蒲柳,董泽的蒲柳,难道可以用得完吗?”
荀首说:“不得到别人的儿子,能救回我的儿子吗?利箭是不能随便射出去的。”荀首很清楚,在战场上直接把自己的儿子救回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抓住别人的儿子,才能换回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只能抓活的,而不能要死的,这样就不能用利箭。但是一不留神,还是射杀了楚国大夫连尹襄老,给楚国造成了不小的风波,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荀首射杀了连襄
尹老,得到他的尸首,就用战车装上;然后又射中公子谷臣,把他囚禁起来。有了这两个人(贵族)——一个死人、一个活人作筹码,荀首这才收工回撤。
战争还在进行,从早上打到晚上。黄昏时,楚军已经占领了晋军的营地,并驻扎在那里。晋国剩余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夜里渡河,喧吵了一整夜。
邲之战晋军完败。
晋军之败,主要在于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渡不渡河?战不战?防不防?中军帅荀林父举棋不定,不够果断。明知魏锜赵旃去楚营挑战,也不做战争准备。楚军攻击,又张皇失措,终于导致全军溃败。
楚军胜就胜在意志统一。楚军虽然也有分歧,但在楚庄王下了决心以后,上下一致,这是大战取胜必然条件。意志不统一,有人想打,有人不想打,有人想打胜仗,有人想打败仗,有人不想打仗,是打不了胜仗的。城濮之战,楚国就败在这里。邲之战,晋国也因此而败。所以,古罗马人在决定打仗以后,一定要喝酒喝醉后,再行表决,酒后吐真言,如果有人不同意打仗,这个仗就不能打。
楚军之胜还在于示弱,示弱是谨慎和重视敌军的表现。莽汉容易逞强,而善战者示弱。这是老子的观点,楚庄王是老子之前的实践者,也许是老子智慧的源泉之一。示弱一方面让敌人骄傲并失去警惕。另一方面,自己的队伍会因此而愤怒而求战欲望强烈。此长彼消,战斗力的对比立即发生巨大变化。楚庄王两次派使臣去求和;两次忍让晋国使臣,就是麻痹晋国人,激怒楚国人。这种战术成为后来的军事理念之一。
楚军之胜还有些偶然的因素,因为这在春秋时期根本就是一场非典型的战役,是一场乱仗。春秋时打仗,要下战书,要排兵布阵,而邲之战却是双方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打起来的。结果,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准备者胜。如果以晋楚双方的军事力量,正面交锋,楚国人未必绝对能打胜。双方的战力和心态,虽然楚军有取胜的可能,但不会这么干净利落。借助一次偶然事件突袭,导致意见不一的晋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受到打击,因此,惊惶失措,结果被楚军干净利落的收拾。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他的结果是结束了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建立的诸侯国格局,楚国开始称霸。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