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149.越国的外交策略

2020-05-10 23:27阅读:

勾践要复仇吴国,整顿军备,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对于一个战败国,这是很危险的。而要化解这一危险必须做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悄悄地进行,但只悄悄地进行不行,还需要另一个掩人耳目的做法,这就是外交方面的努力。通过外交,蒙蔽吴国人的双眼。越国的基本做法是讨好吴国,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这一政策来自一个叫逢同的大夫。越国能够得势成功,绝不止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包括大夫逢(旁)同在内的一批大臣都在为勾践复仇努力。
逢同在外交上有自己的见解,他进谏说:国家刚刚遭难,今天才又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它惧怕,灾难必然降临。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压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真为越国着想的话,越国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向高远,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的疲惫可以攻克它了。
旁同可以说有国际的战略眼光。他的建议是十分正确的,为了越国,必须厚待吴国,厚待吴国,实际上是讨好吴国,讨好吴国的目的则是要捧杀吴国。对待强者,捧杀有时比棒杀更有用。一个捧,一个棒,一个提手旁,一个木字旁,意义大不相同。很多人能抗得住坚硬的大棒,却抗不住轻飘飘的吹捧,周文王当初就接受姜太公的建议,这样捧杀了商纣王。当你的对手过于强大时,跟他硬抗不是良策,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捧他,让他感到轻飘飘的
上了天,于是就办傻事、办错事,然后从中寻找机会。对待吴国,就是要吹打吴王,让他觉得到老子天下第一,争霸权,当霸主,这样就会与大国强国的楚、晋、齐做对,从而忽视身边这个看上去弱小却磨刀霍霍的越国。在吹捧吴国的同时,还要通过外交的手段,亲近强大的晋楚齐。这样,一方面吴国的眼光就会盯着这些国家而放松对越国的警惕,另一方面,与这样大国交锋,吴国一旦有闪失,他们就可以抓住机会收拾吴国,至少,这样能使吴国的注意力不会放在越国身上。而吴国的注意力不在越国身上,越国的外交就已经成功了。
勾践采纳了逢同的建议,一方面悄悄地整顿军备,一方面讨好吴国,结交晋楚齐等大国。
其实当时吴王的心理已经膨胀,他的眼光已经不在身边的越国身上,这对越国是十分有利的。
为了测试吴王夫差的警惕性,文建议以越国遭灾为名吴国借粮,如果吴王借粮给越国,说明吴王彻底麻痹了,对越国也彻底放心了。如果不借,则说明他还有戒心。
所以借东西看起来一件小事,可是实际上在中国,学问可大了。女孩子向男孩子借书,有时候(记住是有时候,什么时候要看当时的情景与两人的关系),未必就是借书本身,老大向你借钱,有时候也未必是他缺钱,就像我们在讲郑国时提到的郑国向郐国借地,并不是他缺地。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并不是暂住,借也是一种谋略。因此,越国向吴国借粮,其实暗藏玄机。
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夫差答应了邻国遭灾应当给予人道主义的援助,这是春秋时期的相邻国家的常态。但是伍子胥建议不借吴王夫差没有听伍子胥的,还是借给越越王暗中十分喜悦,伍子胥却很不高兴,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