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劳动的缺失与思想的贫乏——高考语文评卷作文组大组长再谈考场作文

2019-08-06 05:53阅读:
劳动的缺失与思想的贫乏


——高考语文评卷作文组大组长再谈考场作文


文 / 李作霖




【作者简介】
李作霖,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写作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艺术学硕士点硕士生导师,“智慧之笛”公益语文项目中心专家团成员,全国高考(湖南)语文科评卷核心负责人。


>劳动的缺失与思想的贫乏
——高考作文评卷有感


今年普高招生全国卷 I 的作文题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要求考生完成两项基本写作任务,一是针对材料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言论和态度加以反思和批判,并提出希望和建议;二是用演讲稿的形式把自己反思和建议的内容加以呈现。应该说,这一命题既贴近青少年成长实际,又指向当前对于劳动的具有论争性的各种文化意识,具有较大的思想空间,对于敏于现实而积累深厚的同学而言,尤其能够发挥。但是阅卷完毕,我们发现无论是经验和思想的表达还是演讲稿的形式展现,大部分考生的表现还是不如人意。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劳动经验的匮乏和对劳动的思考的无力、无措。
“劳动”的内涵
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劳动”一词的内涵。在阅卷场内和阅卷场外,都曾有人质疑命题不严谨,“劳动”的意涵前后不一致。认为材料第一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与后面列举的一些同学“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劳动”内涵有差异,前者包含“创造精神财富”的脑力劳动,后者偏指体力劳动。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民生在勤”中的“勤”,本来就是“劳”的意思(《说文解字》:“勤,劳也,从力堇声”),而“劳”,《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劳,剧也。从力,萤省,用力者劳。”所以材料前面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与后面“有些同学”说“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意思是一贯的,都偏指汉语传统的“劳”,即一种辛苦的、剧烈的、用以创造物质财富的身体劳作。
其实在几种主要的西方语言中,“劳动”一词也主要指身体的辛苦劳作,比如英语的 labor,来自于拉丁语 laborare,意为“艰辛的身体劳作”(hard physical work),法语中的 travailler, 来源于 tripalium,指一种折磨,德语中的 arbeit 最初指农奴干的农活,而不指工匠的工作,后者叫 werk。(有趣的是,德语的 werk,法语的 oeuvre 和英语的 work,都是与“劳动” 相区分的工匠的“工作”,且越来越多的指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只是在近代德语中“劳动”与“工作”开始混同并相互指涉,经由日本的翻译和中国的引进,才造就了现代汉语“劳动”的义项 1:“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从而让各种“工作”,如工程设计、教学科研、艺术创作等都进入劳动的范畴。但这一新的意涵,并非试题所指。
大部分的考生都明白题目中的“劳动”所指为何,所以他们所举的例子大都是王进喜、倪志福、时传祥这类劳动模范,或者打工的父亲、食堂的阿姨、公园的园丁等等,即使说到一些科研工作者如袁隆平、钟扬,也会侧重描绘其辛苦劳动的形象,这种对题意的解读和把握能力显然要远远胜过考场外的许多年年操心高考作文题的“文化人”。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你缺乏训练。
“劳动”论述的空洞化和口号化
题意有了准确的把握之后,接下来是要反思和批判对劳动的误解和偏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倡议同辈践行。然而正是在这一核心部分,大多数同学暴露出经验的贫乏与思想的肤浅。他们笔下的劳动,他们体验、观察和联想到的劳动,往往是在家做家务、在学校打扫卫生、街道清洁工的劳动、城市建筑工地上农民工的劳动等寥寥几种,很少看到他们写锄地、种菜等农业劳动,或者搬运、送货、快递等社区服务劳动,以及工厂的装配、电焊、机械加工等工业劳动。同时,劳动的内涵——劳动既是“自然所强加的永恒必然性”,又是“最人性和最富生产性的人类活动”(马克思),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生命感受——悲伤与欢欣、灰心与坚韧、麻木与热情等等——也得不到深切的揭示。在理性反思中,必有的几个命题:如“劳动”与“工作”“实践”有何联系与区别?劳动为何、如何培养人的品德并推动历史进步?为什么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甚至要提出“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中外古今的人们,都认同这样的劳动价值观吗?如何不是,那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哪些表现?其产生的历史和逻辑原因是什么?等等——均得不到具体的思辨。缺乏体验与反思,他们的阐释与论证便止步于概念和口号的拼凑了。
缺乏劳动体验,也隔膜于广大社会的劳动场景和关于劳动价值的论争(比如前不久关于 996 的论争),不少同学的文章不是从材料语境出发辨析劳动价值问题,而是围绕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或仿警句)来拼凑(“拼凑”,而不是“谋篇”“组织”“推理”等词语,才最恰切的表达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结构特点)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功成惟志,业广惟勤”“劳动是防止社会病毒的消毒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劳动者最光荣”“劳工神圣”…… 当这些中外古今的名言离开历史语境,离开说话的主体和对象而被提炼为论点的时候,便成为抽象空洞的口号。他们很少去思考,如果这些肯定和赞美劳动的语言表达的是人类永恒的真理,亚里斯多德何以在其《政治学》中把劳动者视为贱民而排斥在“人”之外,(“人是政治的动物” 中的“人”是自由民),马克思何以在其《资本论》中断言 “自由王国事实上只有在劳动…… 终结时才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在肯定和正视劳动和劳动者价值的同时,又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所表征的另一种轻视劳动、推崇读书仕进的价值传统,而且这一传统至今在民间社会中对人们的行动产生深远影响。凡此种种,均需要进行历史的和逻辑的具体思辨,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有所了解。可是大多数同学,只会背政治教科书和作文材料书,既缺乏历史意识,又缺乏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阅读积累(想想法国的中学生会怎么写吧——他们至少会辨析亚当 • 斯密,马克思和汉娜 • 阿伦特的有关论述),如此一来,思维便只能在名言和警句间跳跃。而填充这些警句式论点的,往往是一些同义反复的口号和牵强附会的事例(劳动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居多)。
“劳动”的空洞化和口号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模式化写作,它来自于议论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化的思维套式。拿到任何作文题,思维便迅速产生一种套版反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XX 对于个人来说 …… 对于社会来说 …… 对于国家来说”;“对于 XX,需要 …… 需要 …… 需要 ……”。这种模式化的思维和表达其实是一种“形式决定内容”的表现,即无视作文材料的信息内涵和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先拈出一个抽象概念,然后围绕这个概念造几个无害而似是而非的主题句(往往是平列式的),再辅以几个劳动模范或道德模范的先进事例,就算完成一篇文章。
这种模式化写作的思维当然是简单幼稚的,它缺乏对概念内涵的必要的解释(特别是语用意义上的理解与诠释),缺乏对概念所涉及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分析,更不用说对矛盾和复杂的现象和事理的批判性评估。有趣的是,往往是在这类写作中,劳动、工作和行动都是 “劳动”,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都是“劳动者”,似乎历史已经克服了劳动分工的异化,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的从事各种活动,“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种模式化和简单化的思维格局当然与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有内在的联系。“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实施 5 年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考生仍然被一种旧有的模式所束缚,不能发展出立足于具体情境的、有问题意识的无定式复杂思维?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深思。
劳动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
毛泽东曾经在其《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中学生要思考和谈论劳动、正确地发表对劳动价值的见解,能够离开劳动、离开生产实践吗?当然不能。
但从中学生作文反映出的情况来看,他们早已远离劳动,普遍表现出对劳动的“无感”。而没有直接的感性经验,也就谈不上正确的理性思考。而远离劳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还不止于高考作文的失败。就在高考结束后不久,《半月谈》发表题为《劳动教育:请别“沉没”》的文章,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实践,“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 1.2 小时,韩国 0.7 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 12 分钟”,“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家校社‘三缺位’,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呈现‘双赤字’”。“劳育”的缺失已经造成种种不良现象,如“好逸恶劳、嫌贫爱富;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巨婴’越来越多见;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成为一种青少年无意识;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等等。凡此种种,又无不折射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的混乱。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话经常是:“若不好好读书,你就只能当个一身喷臭的民工”;“进了名校,你才能找一份好工作,才会有财富和地位”;社会舆论中崇尚的也往往是“财富”“卓越”“格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意识沉渣泛起,“知识改变命运”“不能输在起跑线”在所谓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一种社会无意识。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求和焦虑驱使着千千万万的家长让孩子放下劳动,远离劳动群众,十多年来的生命实践就是读书、读书、读书……
韩少功先生在他回归汨罗乡土后不久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换句话说,脱离了劳动,人还能不能葆有健全的人性?他的思想会不会腐化、工具化和空心化?日本企业家和思想家稻盛和夫在他的《干法》的前言中也说:“对于人生中费时最多的劳动的观念扭曲,以及对于工作的认识改变,正是价值观混乱的表现”。针对当下日本年轻人讨厌工作,恐惧劳动的倾向,他通过回顾自己的坎坷人生现身说法,希望逃避劳动而宅在私人空间和在工作中因看不到工作意义而烦恼、痛苦的读者“务必懂得”:“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
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劳动的异化也只有通过劳动、工作和实践才能克服,这是无数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流汗、流血所悟出的真理。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