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考试“不考”的语文课本,远比你想象中重要得多!

2019-11-19 15:20阅读:
经常有同学会问:课堂上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语文课本,但是考试却不考,我们是否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学高中语文课本呢?
首先,明确告诉你,课本一定要学,学习课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入高中以后,经验告诉我们:课本和考试不再紧密结合。初中阶段,课本上陈列的诸多内容均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文言文阅读,很多省份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篇目是初中语文课本中反复讲过的原文。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课本中所学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出现在你的高中语文试卷上。于是,学生中便有了“高中不学课本,学了也没用”甚至“语文科目不用学,学的和考的不一样”这样的说法。
阅读中的古典诗歌鉴赏也是如此。
首先,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其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朗朗诵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从高考(课程)应试角度而言,我们学习诗歌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从沙滩捡取各色美丽的贝壳的“旅程”。
有些贝壳是“诗歌的意象”,了解这些常见意象:比如“月”代表“思乡”“梅兰竹菊”代表“高洁的情怀”,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诗眼”,体会出诗人深沉的情感。
我们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了解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从《书愤》中读出了陆游建功立业的渴望;我们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体会到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伤;在我们享受青春的同时,也从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品味出英雄无语壮志难酬以及对年华消逝的悲叹。这些情感都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这一考试内容的考察重点。
有了课内的积累和总复习时的总结,我们在考场上可以将常见的情感进行一一筛选,在最段的时间内找到该首诗歌属于哪一类。这时,“答题公式”才能派上用场。高考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中,还包括“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大家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同学搞不懂什么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及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事实上,这些你在参考书看不懂的名词和解释,在课本的诗歌文本中都曾出现过。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
,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登鹳雀楼》),这是经典的”虚实相生”写法。
再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则是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这句话也是“动静结合”这一艺术手法的典型示例。
综上所述,课本的文本中囊括了所有的知识内容,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赏析方法,归类整理,得分率最低的诗歌鉴赏对你来说也不再是难题,起码能把文章看懂。只会“答题公式”而没有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靠“套话”的高考中很难拿到分数。
以上就是从考试的角度梳理的高考语文中的五大模块与课本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学好课本的收获不仅如此:语文课本中所学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世人认可。作家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倾诉、甚至透支在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就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
我们十几岁的人生还太过短暂,学校、老师、父母、朋友……几点一线的空间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这些有限的生活经验,对我们的启发终究有限。然而读书可以让我们不受限制的了解那些更加睿智的思想和哲理,极大地开拓我们的眼界、刺激我们想得更深。在这样一种影响下,我们会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即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以及你最想做什么?这两者将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么起码认真阅读你的语文课本吧!在这个最好的、最坏的、智慧的、愚蠢的、信仰的、怀疑的时代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