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改进我们的教学

2020-04-09 08:23阅读:
改进我们的教学
一、我们为什么而教
近一时期,我的不少同行都有些郁闷——我是说,我们这些教物理的老师。
有报道说,在启动高考改革的省份,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不少人产生忧虑,如此下去,我国理工科人才的数量会不会受到影响?毕竟我国还处在全面走向工业化的阶段,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理工科类人才。
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减少会不会影响我国理工科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此我没有太多发言权。我想情况也许不会像人们担心的那样严峻。一是我们平时见到不少人是学理工科的,但后来从事的并不是与理工科有关的技术工作,这说明人才还没被充分利用;二是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便学理工科的人数有所减少,恐怕也能抵得上人家几个小国的人口总和;三是不选考物理,并不是说学生就不学物理,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不能学习理工科专业。许多年前,一个语文历史考满分而数理化英加在一起才考25分的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志救亡图存、报效国家,于是弃文从理,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这个人就是钱伟长。
其实,我担忧的还有另一个问题。过去有不少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是他们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学习物理需要分析实际问题,需要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上有一个转变和提升。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
分析,并以严谨的逻辑加以表达,这对一个人的各项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也正因如此,学习物理能有效提升一个人认识事物、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学生弃考物理并不意味着不学物理,但它却反映了学生的一种逃离心态,说明追求功利会影响人的正常成长,同时也说明教会学生科学思维和转变学习方式还是一项艰巨任务。
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减少,给我的同行们带来了一定的职业危机感。这几年,我与同行们常讨论一个话题:学校不需要那么多物理老师了,我们没课教了,我们要下岗了,我们打算干什么?我们可以干什么?当然,这是一个半开玩笑的话题,而我要引申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了中高考,没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我们还会教课么?我们应当教什么、怎样教?我们为什么而教?
改进我们的教学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这些知识很重要,你们要认真听啊!这些知识真的很重要么?是对考试重要,还是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重要,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发展重要?我曾在听课后同老师交流时说,“当我听到你说,‘你们要精神集中啊!我今天讲的很重要,是必考的’!我就觉得你这节课不够成功,因为你没能用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和打动学生,只能使用最后的杀手锏——考试来威胁学生了。”当然,我要老老实实承认,当年我教课时也没少这样说,所以我认为,我当年教学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现在有一种“语文为王”的说法。有一次讨论高考改革时,我和同事开玩笑:“这下你们语文地位提高了,很得意吧?”我的同事用一种略带诧异的眼神望着我:“您说什么呀!我担心这下可能会把语文彻底毁了!”我十分明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深有体会,对于一项活动或一个学科,当我们越强化它的考试选拔功能时,它的教育功能可能就越被弱化;我们越看重考试结果的效用,我们就越容易迷失和忽视教育的价值。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规律。为了考试而学的学生,很难成为一个领域中的精英。只会教学生考试的老师,或只会讲知识的老师,也不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老师。
没有考试就不会教课,这正说明我们还不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至少还不够专业。当老师被问到“你是干什么的”时,老师常常回答,“我是教物理的”。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物理学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但“教物理”和“教人学物理”还是一个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很不完整、尚待我们去构建的方法体系。
不为考试而教,不为考试而学,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喜欢物理,真正学到物理,真正从物理中获得思想和智慧,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教师也能真正从科学教育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有老师充满激情地讲:“不考物理,好啊!那我就带着学生‘玩物理’,在玩中去探索,去享受科学。”挑战也是机遇,职业危机同时也孕育着新的职业生命,淡化考试的教学也许正是我们幸福教育人生的开始,关键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变化。
改进我们的教学
二、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
讲好课是每位教师的愿望。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班级学生考分高,教师的教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有的班级学生考分并不高,教师的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考分高低与学生的构成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考分并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我最近在各地学校听课。我个人认为听到的好课很多,但也发现手里拿着习题集讲课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课桌上的习题集也越摞越高。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用“刷题”代替课堂教学,用做题代替知识学习,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可以让学生得高分,但我认为,这不是教育,仅是训练,甚至连训练都谈不上,至少不是科学的训练。应付考试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更不应当是学校教育价值的唯一取向。用“刷题”替代教学是一种教育异化和退化的现象。
近年来不少人关心和讨论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不能取代教师,学校会不会消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很快替代教师的理由是,数据算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且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可以根据考试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智能化”的应试训练。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刷题”,可以立刻取代那些用“刷题”代替教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会下岗。
改进我们的教学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尽管我认为,学生许多方面的成长应当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但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教学绝不仅是教会学生解答书本习题,教师的备课绝不仅是为学生准备各类习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也绝不仅仅是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应考。
约翰·亨利·纽曼100多年前就指出,“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都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大学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纽曼看来,为知识赋予生命的色彩与活力,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教师教学的价值所在。存在于书本中的用文字表述的知识是客观的,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应当是被赋予了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的。赋予知识以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正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教师不应当只是一台解题机器,更不应该把学生变成解题机器。
我曾和我的同事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标准很难一概而论,绝不唯一。我只想谈一点。我认为,教师要赋予知识以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教学就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才能感受到知识的亲切,才能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我和我的同事讲,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富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和个人发展。仅仅把学习知识与考试升学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
改进我们的教学
前不久,我在听课后和授课老师交流时说,你的课有许多精彩之处,但我有一个问题想向你提出,或者说,我想代表所有学生问所有老师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师,您今天在课堂上讲的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联?”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人首先关注的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这是人类的通性。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被不断激发,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教师在处理教材、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努力挖掘知识的用途和价值,建立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论你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非洲澳洲、原子分子,还是唐宗宋祖或英美移民,都应如此。尽管我知道,联系生活的教学也许并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考分,但我认为,这是好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
改进我们的教学
三、改进我们的教学
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追求。教学怎样改进?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激发主动”。今天,各国教育者都在探索教学如何变革,各种概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其实不论什么样的概念或方法,如合作探究、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翻转课堂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人想主动去做一件事情,别人是阻拦不住的,他会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把事情做成。当一个人做事时总强调困难,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其实是态度问题。
我曾和不少同行探讨,有些教学内容,老师讲了几遍,学生还是没懂,解题时不断出错;或是老师反复强调了多少遍,学生还是记不住,这都是智商问题吗?我不否认人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那些听老师讲几遍还不懂的学生,那些被老师纠正几次仍然出错的学生,那些看上去显得迟钝愚笨的学生,他或她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得非常聪明,非常灵巧,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甚至不依赖别人去教就能学会,甚至可以达到精通的程度。所以,学生没能掌握好知识,可能是智商的问题,也可能是态度的问题,兴趣的问题,甚至是价值观的问题——当下的学习不符合他或她的理想目标。对于态度的问题,我们要做工作;对于兴趣的问题,我们要给予呵护、尊重和理解,必要时施以引导;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们更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选择,毕竟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社会,需要各类的人。
改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是“联系生活”。这既是一个教学原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联系生活”是指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认知的起点,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理解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把握这一教学原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到知识的亲切,感到学有所用。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就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一位同事曾做调查,让学生回答哪些事情使他们感到幸福,有学生回答“所学的能用上”。兴趣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很快理解,能够很快记住,甚至念念不忘?那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兴趣。我们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总是会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东西,总是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总能注意到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总能理解和记住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这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规律。理解这一点对改进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
改进我们的教学
第三是“知识跨界”。真实的学习行为往往始于问题发现,并由此形成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问题常常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我曾在课上与学生讨论过一个案例,那是一次普通的交通事故。学生认为这个事故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可能包括道路设计、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交通工具、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法制建设、国民教育等诸多方面。从一片树叶看到森林,从一个水滴看到世界,高屋建瓴地从一个具体问题看到庞大的体系,高瞻远瞩地从当下预想到可能的未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今天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过度解构。所谓过度,是指我们将学科体系解构成孤立的知识点,然后“各个击破”。这样的教学对于应付考试可能有利,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具体问题为认知起点,让学生构建多学科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
第四是“价值融合”。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学方法,完成人的“工具性构建”,还要让学生完成“人格性构建”和“社会性构建”。学校和家庭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场所。人是社会网络中的节点。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相处,都要学会如何构建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人之所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不是因为我们比大象更有力,也不是因为我们比狮子跑得更快,而是我们构成了更完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做事。人的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怎样与别人相处。因此,有些教育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沟通、合作、包容、尊重、同理心,以及好奇心、创造性、批判性、自我调控等,这也是各国提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体现这些教育价值。
改进我们的教学
四、教师要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
优秀的教师会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不仅会教书本,更会教生活。
2013年寒假,我们帮助分校招聘教师。有一个女孩儿来面试,她是一名硕士毕业生,应聘初中语文教师。按照面试程序,我们安排她说课。那是一节作文辅导课,题目是“浓浓的亲情”。
女孩儿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她是经过了认真准备的,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沓打印纸,上面是从网上下载的论述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也许还有她在大学里的学习笔记。她原以为说课是分析一篇课文的讲法,让她讲作文辅导课则完全出乎她的预料。因此,她显得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不断地翻看那一沓打印稿,东念一句西念一句,说话语无伦次,完全没有逻辑。
说课无法进行下去了。看到这样的情景,为了不让女孩儿有太大的挫败感,评委老师说,你过去读过什么书或故事吗?想想里面有没有关于亲情的?讲讲这些也行。她努力在记忆中搜索着,半天没说话。看得出,那一刻她的大脑已经是一片空白。
这时,评委老师又说,你也可以讲讲你生活中有关亲情的故事呀!她从那一沓打印纸上抬起眼,看着我们,眼圈慢慢红了,忽然流下了眼泪。她用颤抖的声音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她中学是在内蒙古上的,毕业后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大学,入学时父母送她去报到。由于没有经验,他们没有事先买好回程的车票,最后好不容易才搞到两张没有座位的车票,“父母是在火车上站了一天回到家的,我妈妈是一位残疾人……”说到这里,她已泣不成声。平静了一下后,她用颤抖的声音接着说:“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参加接待新生的工作,我就专门负责帮他们的父母订购返家的车票……”
改进我们的教学
在结束了下一位应聘者的面试后,我走出教室,发现那女孩儿还在楼道里,眼望窗外默默流泪。我走过去对她说:“孩子,没关系!这才是第一次,你还有很多机会呀。你刚才的故事很感动我,如果你以后当了语文老师,如果你以后再讲作文辅导课,就给学生讲这个故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这样作文才能写好。学写作文不像你刚才说的那样,仅仅是积累词汇和素材,好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真实的故事和情感……”
我不知道那女孩儿后来是否还愿意当老师,是否从事了教育工作,但我相信,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的故事,并善于用自己的生活和故事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有一次,一位生物老师不小心摔伤了腿,为了避免感染,她用双氧水清洗伤口,这时发现有大量泡沫产生。她立即想到这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可以用于“酶的特性”的教学,于是赶紧拍下照片。后来她写道:“当教师所有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可能成为课堂上的教学素材时,工作便成为教师豁达、充实、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让自己的阅历成为一本生命教科书时,三尺讲台必然成为展现生命世界无穷魅力的富有灵魂和生命力的课堂,丰富和阅读自身这本生命之书将成为学生人生之路的重要目标。”
改进我们的教学
十几年前,在一次教师大会上,几位年轻教师谈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一位教师说,未来三年,除了做好工作外,我的目标是做孝女、贤妻和良母。在那样的场合,也许我们都希望老师要多说一些如何忘我工作、如何无私奉献的豪言壮语,谈个人生活总会觉得不那么高尚。但冷静下来想,难道一个好老师不首先应当是一个好女儿好儿子、好妻子好丈夫、好母亲好父亲吗?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这样的好人,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不论他们的考试分数有多高,不论其考入哪所大学、知识有多丰富、能力有多强,都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把学生培养成为好女儿好儿子、好妻子好丈夫、好母亲好父亲,方法和途径非常简单——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用自己成为好人的真实故事,为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用自己的人生观、事业观和职业与生活态度去影响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学会生活是人的第一需求,教会生活自然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会生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生活的学生;只有追求高尚生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追求高尚生活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和谐和美好。 (文章来源:《中小学管理》 长铭关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