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对话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不要把“应试”和“素质”对立起来

2020-10-24 11:04阅读:
【对话】
谈学生在校状态:“刻苦而不痛苦”

新京报:衡中的孩子苦不苦?不少人觉得衡中学生痛苦,那些传闻是真的吗?
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他们很勤奋很刻苦,但是衡中的孩子阳光灿烂,他们刻苦而不痛苦,身上有青春气息、蓬勃向上的活力。
有些传闻没有深入调查了解,想当然,甚至道听途说。有人只看到了衡中的孩子5:40起床,但没看到晚上10:10熄灯,没看到中午必须午休1小时,没看到学生每天必须保证8个半小时睡眠。断章取义很可怕。
曾经网上还有过一个传言,说衡中“大厕三分钟、小厕一分钟”,我真是出离愤怒,课间10分钟上千人上厕所,谁会给他们掐表?这种传言就是笑话。
再比如安装防护栏、喊过火的口号等,包括网上很多图片,都不是我们的。因为衡水中学太有名了,常被张冠李戴。

新京报:衡中学生作息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郗会锁:衡中学生成绩好并不是靠加班加点。早上5:40起床,晚上10:10熄灯休息,每天午饭后要回宿舍午休1个小时。休息时间是不允许看书的,中午也一样。睡不着也要躺下闭目养神。这样每天保证8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
我们最人性化的就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全国有多少毕业班能让学生睡这么
长时间?休息充足了,学习时才能专注、效率才高。我们是靠效率提高成绩,不是靠延长学习时间、牺牲孩子身体健康,所以我说要抓“绿色升学率”。

新京报:对学生吃饭时间有要求吗?老师上课会不会拖堂?
郗会锁:学生的吃饭时间很充裕,比如午饭时间是12:00到12:40,但没有人能吃40分钟,部分学生会自愿再学一会,12:20去吃午饭,每个人吃饭快慢不一样,午饭后回宿舍午休。
衡水中学不允许老师拖堂,铃打完之后,大概几秒钟结语时间,就开始放音乐了,老师也没法继续讲了,学校会定期督查。老师们也确实做到了不拖堂。

新京报:衡水中学的“跑操”很出名。衡中孩子在体育锻炼上是如何安排的?
郗会锁:每天两次跑操,早操和课间操,大概是20分钟。另外一周两节体育课、两节体活课,其他课不能侵占。教育部提出的每个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我们也在落实。

新京报:网上曾流传衡水中学毕业生晒出了自己高中三年的试卷,高达2.41米。有网友说这是“题海战术”,你怎么看?
郗会锁:实际上这背后的东西大家并没有看到。我们提倡“老师跳入题海,学生跳出题海”,我们不主张学生订参考书、教辅资料,而是由老师们经过钻研大量教辅资料后精选编辑,把精华的题目浓缩到一张纸上给到学生,这里面不仅有习题,还有学案、时事热点、作文素材等各类资料。


新京报: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前不久国家卫健委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筛查。衡中有没有发现学生比较集中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措施和安排?
郗会锁:现在节奏快压力大,心理健康工作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衡中的学生都是阳光灿烂的,从没有过极端事件发生。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有十几个,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品牌活动叫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10来分钟一个剧目,每个人置身其中,让你哭让你笑,也非常受欢迎。
疫情后学生回到学校,从线上到线下的过渡指导是很重要的,老师要做好心态疏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

谈“应试”与“素质”:素质教育不是抛弃课堂

新京报:在大部分人印象中,衡中知名是因为升学率高。
郗会锁:这其中存在关注点偏差。希望大家都能实地到衡中看看,除了高考成绩很突出,我们在艺术、体育、奥赛、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各方面也都非常突出。每年我们各类德育活动有70多项,这些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中都有介绍,但有人只是选择性地只关注高考成绩,其他方面成绩都忽略了。很多人到衡中去考察之后才发现:原来衡中是多元竞放、全面发展的。

新京报:一提到衡中,有人会和“应试教育”画等号,对于衡中是“应试”还是“素质”你是怎么界定的?
郗会锁:我觉得衡中就是素质教育。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郗会锁:什么是应试教育?是唯分数论,出发点就是提高分数、升学率,这是典型应试教育的特征。什么是素质教育?是为了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对他个人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给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教育,从定位上来讲,衡中就不是在搞应试教育。
素质包括什么?首先,身体素质,睡眠时间保证,我们还提出“无体育不衡中”,体育课不能侵占,一天两次跑操雷打不动,身体是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毕业典礼结束学生离校后,学校那么干净,这个也是素质的体现;还包括知识能力素养、心理素质等,素质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东西。

新京报:素质教育在衡中是如何落地的?
郗会锁:素质教育的落地,活动是抓手。我们德育活动越来越多,一年70来项。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大型户外活动80华里远足,我们已经坚持了23年。
未来社会发展很快,要让孩子有一种应对变化的能力。我们提出“非常8+1”,包括激情、梦想力、吃苦力、抗压力、专注力、凝聚力、自制力、坚持力,还有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这不是素质吗?
我们课堂提出要有笑声、疑问声、辩论声、赞美声,为什么要有疑问声?传统课堂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我们提倡学生去提出疑问,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我们也有很多社团,包括游泳、沙滩排球、跆拳道、射击、围棋等,现在正在开的社团有50多个……人人有社团,一周一堂社团课都排在课表上,我们科技创新拿了很多项大奖。另外还有劳动课、心理课、社团课、体育课、体活课、美术课,全部都开足开齐。

新京报:活动在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占据多少比例?
郗会锁: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不要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抛弃课堂,整天唱歌跳舞不是素质教育,那是笑话。
不是说会唱歌跳舞素质就高了、不会唱歌跳舞素质就低了,也不是说搞很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要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这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而这种能力培养不只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不要把抓素质教育跟高考对立起来。

谈升学率和高考:高考不是洪水猛兽 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存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高考?
郗会锁:不要把高考当成洪水猛兽,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高考制度目前在中国来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不是说它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高考也在努力改革中。说高考就是应试,这是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现在的高考与过去不同,现在拿着书都找不到答案。比如今年的作文题,考的是管仲、鲍叔牙、齐桓公的故事,这不但考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考做人、考格局、考命运共同体,把立德树人价值观都纳到试卷当中,隐性地考查。历史科目也是,都是新情景、新材料,把问题置于新的社会情境中,综合调动所学知识、运用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考是个指挥棒,为什么新高考不断地改革?要把真正有能力的人、综合素质高的人通过试卷来考查出来。但还是有人视而不见,看见高分就说是应试教育,我认为这是对高考命题研究者的否定。

新京报:有人说“没有一个学校敢说自己不是应试”,怎么评价这个观点?
郗会锁:有“试”就会有“应”。“应试”本身没有错。
应试和素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备战高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规律,立德树人是评价标准”,一个人德行好了,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热爱国家、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他在学校会不好好学习吗?备战高考压力怎么去调整?跟同学之间竞争合作怎么处理?如何面对挫折?……这个过程全是应试吗?不是。这是在锤炼,也是素质的部分。
但“唯分数”肯定是不行的,是需要克服的。所以我们要抓绿色升学率,不要抓“带血的”升学率,关键要看是靠什么提高分数。我们是靠立德树人和尊重教育规律提高的分数,给学生更好的发展平台去奉献社会。

新京报:应试没有错,却有很多人把板子打在应试身上,为什么?
郗会锁:我记得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过一句话,板子要打也应该打在“试”上,有“试”就有“应”,“应”有错吗?重点在于“试”的内容是什么,指挥棒指向哪?现在高考导向是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死记硬背的比例非常少,那“应”的方式也会产生变化。有时候打的是个口水仗,但真正教育是很复杂的。

新京报:如何看待升学率问题?
郗会锁:没有升学率,就没法生存;但只抓升学率,就没有明天。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不认可,政府也不会认可,这就是生存问题。在能够生存之后,才能顾及精神层面,科技、文化等全面发展。

谈衡中精神:从上往下带头干,而非摇扇子喊加油
新京报:你一直强调把衡中打造成“精神特区”是指什么?
郗会锁:衡水中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卑微弱小、排名倒数、生源严重外流、硬件落后、待遇极低的状况中,在老校长的带领下“三年打翻身仗”,三年后高考成绩取得衡水市第一名,靠的就是一种精神。
去年我也提出了四大办学战略——精神立校、文化治校、创新兴校、实干强校,精神这是衡中当年强大的传家宝,这个不能丢掉。
当时和我一个办公室的老教授,都快50岁了,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这种工作作风影响年轻老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早操五点多起床,校长也五点多起床,这个传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
老师要有示范、引领的作用,老师不能自己不读书、自己不讲道德,那样的话教育都无效。从领导到老师,从上往下带头干,而不是摇着扇子喊加油。
在衡中的这个“场”里,处处有人文精神、争先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在燃烧,互相激励互相感染,不管什么学生或老师,到校园里就被同化了,这是一种无形、但巨大的力量。

新京报:衡中高考成绩好,精神和教研哪一个更关键?
郗会锁:这就是“道”和“术”的问题。“道”是立德树人,是让人有精神、被唤醒,而术是教研、习题、技巧、方法。当一个人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即使再好的技巧、习题,效果都会打折扣。
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内驱力,如果是被逼着学习会很痛苦,但如果学生发自内心想学,积极主动去奋斗、认为奋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那学习这件事就不痛苦。教育是点燃,是激励、唤醒、鼓舞。衡中在这一点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另外,有的孩子道理都懂,但实践起来没有好的效果,这就离不开学校营造的教育的“场”。“术”也很重要,有了精神,光靠一腔热血也是不能成功的。既要把孩子的热情点燃,还要给他科学的方法。

新京报:衡中在教师培养上是怎么做的?
郗会锁:我们会给青年老师们定目标,一年一个小目标,三年一个大目标。我们有师徒制,会有正式的拜师仪式,一个师傅带着一个徒弟,每节新课之前都要有一个教研活动,讨论这节课怎么上。老教师先上一遍给新教师看,新教师学习之后,再上一遍给老教师看,不停地磨。同时,我们会定期带老师出去培训,提升整体能力。衡中的老师没有一个做有偿家教,全部心思精力时间都用在了学校、讲台、学生身上

新京报:这两年来,外界对衡中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郗会锁:“不种庄稼就会长草”,之前大家对衡中都不了解,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而我们慢慢开始发声。从我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讲话开始,改变比较明显;后来云升旗、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我们要把真实的衡中告诉大家。
当然,他人监督是很必要的,媒体应该起到监督作用,外界的评价监督也会让我们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但我们的真实情况也需要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
我们不会因为外界表扬就飘飘然了,也不会因为外界批评就活不下去了。我们认准的事会去做,做的不好的地方会改进,也会把原来坚持的事做得更规范、更卓越。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校对 危卓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