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武汉晩扱)

2023-08-27 10:08阅读: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小木匠到摄影师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武汉晩扱)
童汉芳和他的人像作品。受访者供图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武汉晩扱)
8月22日,童汉芳在街头拍照。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武汉晩扱)
童汉芳的部分作品。受访者供图
73岁老人为武汉拍了30万张照片(武汉晩扱)
童汉芳的部分作品。受访者供图


8月22日下午2时,刚从利川避暑回汉的童汉芳来到武昌秦园路上的一个口袋公园拍照。他头戴草帽,背着双肩包,汗水顺着手臂淌下,端着相机的手却纹丝不动。这是他今年拍摄的第61座公园,他计划今年在网上推出一个摄影专题,反映武汉城市公园的变化。
今年73岁的童汉芳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39年前拥有第一台相机开始,他的手指就没有离开过快门。他通过相机观察武汉,先后拍摄了30多万张照片,记录城市变迁,讲述百姓故事。
小木匠变身摄影师
10多年前,童汉芳卖掉了单位分的房子,自己补了10万元,在武昌徐家棚安了家。家里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摄影书籍和奖杯,墙上悬挂着几幅放大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的东湖美景。
“当时只是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摄影家。”童汉芳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5000余幅,曾获湖北省首届新闻金眼奖和武汉十佳摄影师、2018荆楚文化人等称号。在接触摄影之前,他是一个小木匠。
童汉芳出生在新洲双柳农村,父亲是木匠,农闲时走村串乡打家具。童汉芳初中毕业后回乡学做农活,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手艺。
1971年,童汉芳被招工进了东湖风景区,当起了木工,两年后入党,4年后开始走上管理岗位。
1979年,他开始在媒体上发表稿件,报道东湖风景区的建设成就和故事。一位画报编辑给他提出建议,除了文字稿外,也可以尝试拍摄新闻图片。
“我当年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担心自己不能胜任。”童汉芳回忆,高玉宝、吴运铎等人的故事让他有了底气,“他们文化水平也不高,一样能讲好故事,我也可以。”
工作之余,他向东湖摄影社的青年团员学习摄影知识,逐步入门。
1984年初,童汉芳因为工作出色获得单位的奖励,他拿出一年的全部奖金250余元,托人到上海买了一台海鸥4A照相机,并用一年的业余时间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班学习,进一步打开了眼界,也奠定了他新闻摄影的风格。
多年的木工工作让他练出了好眼力和臂力,长时间端着相机拍摄毫不吃力。
东湖的活地图
从事摄影以来,童汉芳已经用了4台电脑、11台相机和4架无人机,累计投入40万元。“退休前,装摄影器材的挎包五年左右就要换一个。”童汉芳笑着说。
作为工作、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东湖在童汉芳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东湖之于他,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心中的绿洲、精神的家园。2022年,新书《我的东湖记忆》出版时,他将这句话写在了后记的开头。
从事摄影39年,童汉芳积累了10个移动硬盘的摄影资料,其中有一个硬盘是专门存放与东湖风景区相关的资料,仅图片就有9万余张。
1971年入职,2010年退休,童汉芳在东湖风景区工作的39年,正好经历了景区的大发展。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
东湖风景区建设之初,如今很多知名景点在当时还是果园、苗圃、靶场。童汉芳清楚地记得,当时到东湖和磨山只有一条公交线路,景区打理以人工为主,为果树打药用粪桶挑水,植树栽茶用铁锹锄头。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东湖风景区跻身其间,开始了大发展阶段。听涛景区、磨山景区、吹笛景区、落雁景区、白马景区、珞洪景区、东湖绿道等特色景区陆续建成,东湖风景区成为武汉的一张金字名片,也成为几代武汉人和武汉城市发展的共同记忆。
每建成一个新景点,他拍下镜头,并持续记录景点的变化。这种记录除了需要恒心外,有时还伴随着危险。
一次,他爬上了10层楼高的烟囱取景,结果差点失足跌入正在熊熊燃烧的烟囱。还有一次,他在赶往景点的路上被小汽车撞倒,忍痛拍完后,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右脚趾骨三处骨折,至今右脚里还有螺丝。
2022年,童汉芳精选了500余幅摄影作品,配上自己的见闻和资料论证,出版了《我的东湖记忆》一书,形象展示了武汉东湖的发展变迁。“东湖的路、桥、碑、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名胜与名人传说,都汇入了这本画册。可以说,童汉芳是东湖的活地图。”新书序言中这样评价他。
66岁的彭雪松是原东湖管委会员工,同童汉芳交往有40多年。在他眼里,童汉芳是一个热爱摄影、热爱生活的人,只要有新景点落成,童汉芳必定会去拍照。“我也看过《我的东湖记忆》这本书,它是对东湖风景区历史的生动补充。”彭雪松说。
讲老百姓的故事
6年前,12岁的魏永久在医院的走廊里坚持学习。在医院照顾母亲的童汉芳无意中发现后给他拍下了照片,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今年高考,魏永久取得了600分的好成绩,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当年的偶遇成为鼓励他求学的动力。得知魏永久被录取的消息,童汉芳很开心,“这的确是件令我开心的事!”
事实上,这并非他第一次用镜头发现、传递民间的正能量故事。从2010年退休后,他就开始每天走街串巷,从事公益摄影活动。
童汉芳从小听父母讲《岳飞传》长大,岳飞就是他儿时的偶像。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立志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参加工作后,每次回父母家,老人总会叮嘱他:“人民信任你,你可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
退休前,童汉芳就一直在思考“退休了做什么”。最后,他拒绝了不少商业项目,坚持用相机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我的镜头应该永远对准人民”。
2012年夏,他坚持一个月蹲守长江汉阳门,连续报道在江中“以命搏命”的游泳健儿,并撰写调查报告,被誉为“长江救援志愿队民间发现第一人”。
2013年,他免费拍摄双(多)胞胎248家。因为他的报道,穷苦家庭的曾氏三胞胎姊妹的命运得到改变。
2014年,他为汉口云林街73家88位80岁以上老人跟拍照片2000余张,并举办影展。
到目前为止,童汉芳先后推出了12个公益摄影专题,而且还在持续跟进中。在他看来,这些作品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更是武汉城市精神的见证和记录,可以引导更多人向上向善。
“他镜头下的故事有时候虽然很小,但很温暖。”44岁的倪娜是一家民企的办公室管理人员,2015年前后和童汉芳结识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倪娜曾跟着童汉芳一起参与过长江救援队的采访及一些报道的文字整理,童汉芳对生活的热情影响着她,“他原本有更加惬意的生活方式,他的选择令人佩服。”
文图/记者史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