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北宋藏书家赵元考为何又叫著脚书楼

2017-07-17 07:20阅读:
北宋藏书家赵元考为何又叫著脚书楼

赵汗青

赵元考,北宋藏书家。字彦若,别称著脚书楼。哲宗元中(1086年以后)任《神宗实录》编修官。家富藏书,曾编撰有《澄心堂书目》及《建业文房书目》,著录图书有3 000余卷。并刊刻图书有数种,对书籍防蛀有研究,所制澄心堂纸,用寒食面、腊月雪水为黏,则不为虫所蠹。藏书室名“澄心堂”、“建业文房”等。藏印有“建业文房”、“金陵图书院印”。朱牟《曲洧旧闻》记载:他无书不记,世称“著脚书楼”
赵元考经史子集无书不读,因其博学多才当时人称他“著脚书楼”。 哲宗元祐年间他任《神宗实录》编修官。有一次史馆中人讨论一个药方,其中有一味药的原始记载找不到。有一个叫锡大卿的人曾经修撰过《本草》(当时的国家药典),同样也想不起来它的原始出处。有人说:“赵元考不是正好在座吗!问一下他,他肯定能记得!”当时在下座的赵元考说“在《本草》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原始记载是这样的。”众人打开《本草》,果然与赵元考所述无异。众人很奇怪,问:“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你却沉默不语,这是为何?”他回答说:“你们诸位没有问我,我不敢回答。”

据记载赵元考家富藏书,曾编撰有《澄心堂书目》及《建业文房书目》,著录图书有3000余卷。宋朝的图书是卷轴状,而非今天这个样子,可以说数量是巨大的
赵元考的父亲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多才多艺之人,当时的人曾经赞叹说:“仙才难测赵周翰,俗眼聊窥石曼卿。”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二》)有记载赵元考字彦若,赵周翰之子也,无书不记,世谓著脚书楼。然性不伐而尤恭谨,馆中诸公方论药方,有一药不知所出,虽掌禹锡大卿曾经修《本草》,亦不能省。或云:“元考安在?但问之,渠必能记也。”时元考在下坐,对曰:“在几卷, 附某药下。在第几页,第几行,其说云云。”检之果验,然众怪之曰:“诸公纷纷而子独不言,何也?”元考曰:“诸公不见问,某所以不敢言耳。”
由此可见读书是有很大好处的,做一个读书人也是快乐的。
所谓读书人,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口头称呼。代表着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类人。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为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做着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古代的人们对读书人有种种谑称,典型的有:
著脚书楼宋代赵元考的绰号。他博览强记,宋牛牟《曲洧旧闻》卷二载:“(赵元考)无书不记,世俗称‘著脚书楼’。”意即:赵元考好像行动的书楼一般诗书满腹。
书痴“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旧唐书·窦威传》载:“威家世勋贵,诸兄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史哂之,谓为书痴。”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这名称首见于《晋书·刘柳传》: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傅同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
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淫“淫”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淫”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书癫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诗云:“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橱有两义,一是喻学问渊博之人。如《宋史·吴时传》载:“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成橱’。”又宋代的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还有一义是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义与“书簏”近。如《南齐书·陆澄传》记:“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
书种犹言读书种子,省作“书种”。不让读书种子断绝,这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封建社会里的“书香门第”思想。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高文大册传书种,怨句愁吟恼化工。”
书生古代多指儒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当“书生”与“白面”连在一起时,特指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识浅之义。
书迷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学究古代泛称儒生,后常讽刺腐儒为学究。如宋刘延世《孙公谈圃》载:“艺祖(赵匡胤)生西京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赵弘殷)遣艺祖从之。”
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如马致远《岳阳楼》曲:“至如吕严,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末流书生,上朝求官,在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终得成了道。”
掉书袋即掉书的口袋,含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南唐书·彭利用传》载:彭利用不顾对象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蠹书虫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死书。其《杂诗》云:“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非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小儿学士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不栉进士栉乃男子束发的梳篦。“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如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载:“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新唐书·王绩传》记:王绩性简放嗜酒,武德初,待诏门下省。依定例,官给酒日三千。或问:“待诏何乐耶?”答曰:“良酿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酒一斗。时人遂送王绩“斗酒学士”的谑称。
尺二秀才古文“ ”字的俗写字作“尽”(现用作简化字),由于“ ”字由尺下二点构成,故而戏称书写俗字的读书人作“尺二秀才”。这名称首见于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声画押韵贵乎审》:“初,诚斋先生杨公(杨万里)考校湖南漕试,同寮有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 ’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书城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
书仓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
书窟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书巢南宁著名诗人陆游,在山荫家居时建造了一个书房,自命为“书巢”。
书柜明代文人丘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故有“书柜”的美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