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南京栖霞山的秋天是最美的吗

2017-08-08 08:12阅读:
南京栖霞山的秋天是最美的吗

赵汗青

估计南京人在南京郊游,肯定会选择“春牛首,秋栖霞” 之时节的,我不是南京人,但去栖霞,还是选择了秋天,这样才真正能感受到她的美。
栖霞山是宁镇山脉的一部分,由古生代及中生代的沉积岩系组成。它的最高处,也就是200多米。因为它是容易被溶蚀的石灰岩,年深日久,溶沟和石芽交错,便形成壮观的画面,如在栖霞寺东北角的一处山坡上,就有一处青灰色的“迭浪岩”, 石上呈现波浪滔滔、汹涌起伏的形状,因而得了这个雅名,它是栖霞山的一处胜景。在千佛岩后的南坡小路旁,却有一块高约一米七样子的细长的燧石,质地坚硬,呈深黑色,凛然直插于青灰色的石灰岩中,酷似一柄宝剑,它便是著名的“青锋剑”。据说在距今二亿五千万年之前,如今的南京,当时正处于热带海洋地区,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时的挤压力量,地层发生褶皱,这把“青锋剑”就是这样“出鞘”的。大自然中沧海桑田的演变,留下很多这类妙趣横生的活标本。
既然来到栖霞山,栖霞寺是要好好看一看的。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
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
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1979年修复一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前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全文如下:“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今天,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
唐高宗李治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建者明僧绍,曾在寺前建立一块“明征君碑”,并在碑后留下他手书的“栖霞”二字,至今犹存,是南京最完整的一块唐代碑刻。寺西的千佛岩,是距今近二亿年的侏罗纪砂岩(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其中的雕塑也是制作在与此同时代的砂岩上),在南朝齐、梁时代,这里共建立了二百九十四个洞龛,雕刻出大大小小的佛像共五百一十五人,夸而大之,号称“千佛岩”。其实这里二百九十四个洞龛中佛像的总数,只不过等于洛阳龙门万佛洞一个洞龛中佛像数目(一万五千多尊)的三十分之一罢了。这批雕像中的若干(甚至包括头部),经过长期风化剥落,虽已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但南朝佛教石刻的风格,还依稀可见。
千佛岩前有一座舍利塔,特别值得一看。这座塔初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一千年前的南唐时期重建,一直保存到现在。塔高约十七米,共五层、八面。每层上的浮雕,刻工十分精致生动。尤其是基坛的八个立面,分别雕刻着骑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洒水、太子出游、逾城出走、村女饮乳、悟道说法,降伏魔王等八幅浮雕像,这组“八相图”,是一套反映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过程的完整故事。八相间转角之处,均有力士或怪兽的浮雕,造型栩栩如生,给人以形象化的宗教宣传效果。塔座上,则雕有龙、凤、鸟、兽、鱼、鳖等各种飞禽走兽与水族动物,或在花间展翅,或正跃浪翻波,或者腾云驾雾,多彩多姿,造型都十分生动。
1983年,栖霞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