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找准“出口”堵住“来路”——破解垃圾围困难题之我见

2019-06-14 07:28阅读:
找准“出口” 堵住“来路”
——破解垃圾围困难题之我见
最近有两个数字把人们惊着了。“全球90亿吨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这不是危言耸听,此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的权威发布。大家都很焦虑:80多亿吨的天量塑料垃圾正在吞噬着这个蔚蓝星球,我们该怎么办?
更令人惶恐的是,另有学者预言:“到2050年,全球塑料垃圾比海洋鱼类的总量还多。”联想到海洋水族们肚子里的那些误食塑料垃圾,再想象以海鲜为乐的人类,我们还能“放得下”吗?
塑料制品,这一20世纪的人类发明,以其轻便、耐用等特性,曾经风靡全球,广受人们喜爱。然而,大量的生产和废弃,让其“回收难、降解难、处理难”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使得“白色污染”愈演愈烈。有调查报告显示:超过270种物种因塑料缠绕而受害,已发现240种物种误食塑料致病,包括人类自己。由此,“全面禁塑”的呼声越来越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纷纷出台“限塑令”,内容包括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现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废塑的回收利用水平,等等。 然而,“限塑令”颁布多年,其效果并不理想,正应了“知易行难”四个字。
其实,塑料垃圾只是生活垃圾的一部分,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我们所遭受的垃圾困境大抵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归咎于垃圾分类不到位。把包括塑料垃圾在内的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后端处理起来是相当麻烦的,无论是焚烧还是填埋,所付出的高昂代价,都
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能力。倘若我们能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让各类垃圾都能精准地找到“出口”,无疑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是建立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之上,如果不加分类,干的湿的、有用的没用的、有毒的没毒的,全都混杂在一起,那分明就是令人厌恶的垃圾了。为此,垃圾分类含糊不得,强制推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另一方面归咎于源头减量不给力。市场经济下,豪华包装、过度包装问题,一直是政府与企业之间难于达成共识、形成默契的问题,更有商品流通环节、市场销售环节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快递包装、免费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由此每天产生海量的生活垃圾,致使垃圾分类处理捉襟见肘,陷入窘境。
关于垃圾分类,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但大多进展缓慢,成效难言“显著”。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城市,市民对生活垃圾“四分类”的知晓率已达八成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健全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垃圾管理体系,构建起有利于垃圾分类的价格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了“有人值守垃圾分类驿站”“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等4种模式,推动商业楼、酒店等经营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着力解决混装混运问题,但居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尤其对厨余垃圾的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为此,全市很多街道、社区采取“奖励积分+文明积分”的“双积分模式”,以积分兑换物品,来提高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然而,所面临的困难依然重重。就拿现行的“垃圾分类兑换积分”来说,总得有人来具体实施吧?据了解,一个街道至少需要几十位垃圾分类指导员,一位指导员的月工资为2500元,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拿出数百万元来支付。另外,尽管管理积分所兑换的物品都相对廉价,但因为数量较大,对于街道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开支。那些没有太强经济实力的镇街,如果聘不起指导员、发不起小奖品咋办?这些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关于源头减量,问题更为复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法规,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管理机制。比如,对产品的过度包装如何界定,违规者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都需要从落实的层面拿出“细招”“狠招”。寄希望于这些方面能有大的动作、大的突破,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源头上堵住生活垃圾的“来路”。如此这般,再讲垃圾分类“出口”问题,话题分明就轻松多了。(董聚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