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闲话春运: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2020-01-19 07:17阅读:
闲话春运: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眼瞅着鼠年春节就要到了,春运大戏正在精彩上演,全国旅客发送量预计突破30亿人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大迁徙之纪录又将被刷新。其中铁路出行成为不少旅客的首选,预计发送量约4.4亿人次。
关于春运的话题,每年都是热门,并且随着“中国高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高热度之中包含了很多惊叹的成分。比如说,人们惊讶“复兴号”350公里的时速、异地之间往来比同城串门还快,感叹指尖上购票、刷身份证进站、车厢里叫外卖等各种各样的便捷和舒适。
在中国,“春运”一词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叫“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再后来简化为“春运”。据1954年铁道部的春运记录,当时全国日均客流仅为73万人次,高峰客流才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现在意义的“春运”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春节客运规模越来越大,如同潮汐一样,又像候鸟式大迁徙,令铁路公路交通不堪重负。过年时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是多年来在外的游子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至于是硬座还是卧铺、有座位号还是无号票,路上时间长短、辛苦劳累等,都在其次。要知道,30年前有资格、有能力坐飞机的人绝对属于小众群体,一般人根本不敢想。有一年春节,我从吉林通化回河北老家过年,一路站立了20多个小时,累得两腿发软。待过完年返回通化时,但见火车站台上,人们发疯般地涌向车门,很难挤得上去;庆亏乘务员在后面狠狠地用脚揣我,才使得我在车厢关门的最后一刻挤了上去。那些年,这样的场景见得多了。2000年前后,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上开始有了空调,但春运的一票难求状况并未改变。2008年,中国高铁开启一个崭新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变成现实,高铁自然成为春运的主力军,加之各种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
,春运终于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了。
关于春运的记忆是那样的百味杂陈,年年岁岁的春运令人心潮澎湃、感叹万千。曾经的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时速四五十公里,路上走个三天两天是常事,车厢里是那样的拥挤不堪,连喝水、上厕所都费劲。如今,春运的铁路发送量达4亿人次,一路畅通是必须的,其中超一半旅客选乘高铁动车,上千公里的路程三四个小时即达。曾经的排队购票挤得旅客喘不过气来,车站人山人海举步维艰。如今,足不出户即可上网购票、掌上选票,从人工检票到人脸识别,旅客进站轻松自如,如同闲庭信步。70年,从“落后者”到“领跑者”,中国铁路完成华丽蜕变,中国春运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赶路人在体味着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了,在出行日益快捷、方便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春运大潮幕后的“一线战场”,这里有日夜奋战的全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团队,有坚守在繁重工作岗位的广大铁路员工,还有打击“盗抢骗”侵财违法活动、保障旅客平安出行的公安干警等。我们还应该关注那些低收入群体。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高铁票,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通高铁,春运的交通方式理应多提供些选择,节日的温暖也要多送出一些。比如说,今年春运期间,海南为部分农民工提供每人最高300元的春运路费,陕西定制“高铁包车”,让农民工舒舒服服地免费乘坐高铁回家过年,等等,就有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反向春运”。随着社会的发展,故土难离的观念逐渐淡化,春运迁徙大潮中有一种逆行身影越来越常见,即在城市打拼的上班族,把父母、子女等亲人从老家接过来,一起在城里过年。对于城市来说,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留城过年,可以避免劳动力短缺,保障春节期间商品和服务的正常供应。对于交通运输来讲,不仅能有效缓解集中返乡的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春节期间被闲置的资源。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留在城市过年既逆向躲开了春运交通的高峰,又能让家人体会到所在城市的风景,还可以延长团聚的幸福时光。鉴于“反向春运”的多赢效应,今年国家相关部门首次将“反向春运”列入春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铁路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措施,保障运力资源不浪费。当然,鼓励“反向春运”不应是铁路部门的独角戏,需要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形成合力。如,公路、水运、民航都应积极推出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不妨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免费或优惠开放。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真正融入城市,将之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反向过年”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董聚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