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高考古诗鉴赏之“景物形象”

2024-04-24 15:58阅读:
高考古诗鉴赏之“景物形象”
一、考情探究
1.含义: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考题引路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孔父即孔子。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审题要点】
描绘 画面 表达 情感
【读懂大意】
晨起沿着小溪前行,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中午时分雾气才渐渐消散。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着聚集在一起;人已经走远,凫鸭才开始骚动。转身回望来路崎岖,阴云重叠,山崖高峻。游目远眺,山下通泉驿的驿楼旁长着几棵枯柳树,不远处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在晚照之下,江水在夕阳一同增辉满溢。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
【考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
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到,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又如:(2011安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琅邪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邪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审题要点】
围绕溪水 几幅画面 情感
【读懂大意】
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去到对岸。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考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到,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三、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审题要点】
景物描写 营造氛围 情感
【读懂大意】
在荒凉的客馆中从梦中醒来,只见秋月惨淡,笼罩着四周,不知哪里传来的捣衣声,唤起了心中的悲愁。深夜里没有风但莲叶沙沙作响,冰冷的水中,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
【考题解析】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分为特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参考答案: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是触发起无线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楹:房屋的柱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