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论双汇的倒下

2011-04-29 07:04阅读:
双汇在消费市场里面面对着瘦肉精事件带来的销售量急剧下滑,在证券市场上面对着3、4个跌停板还有对董事会承诺未能实现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部分投机者看着双汇的数个跌停板和“或许的反弹”“或许的庄家自保”心动不已。未成熟的价值投资者如果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心态也可能自己套用巴老“可解决危机”理论在“非理性下跌”过程中买入,其实内心深处也只是自己对数个跌停板预期“价值回归”的价值投机心态作祟。
双汇的数个跌停板确实是“非理性”的,但绝不是下跌过头的非理性,而是下跌得不够,下跌得不充分的非理性,如果在成熟的香港市场,直接打到10块钱以下是很有可能的事。很多人把瘦肉精事件与伊利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类比,并引导出双汇只是暂时下跌的结论。我认为有这种想法是危险的,所以写点东西与大家分享。
品牌是食品消费品的生命线
瘦肉精冲击的是双汇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品牌,品牌的建立是漫长的,但摧毁却可能是瞬间的事。品牌是被市场认同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成功的营销策略才能缓慢建立起来,需要大众长时间的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价格的认同,需要大规模的广告、促销还有消费者的口口相传才能建立起来。对于以歧异化战略作为基本战略的双汇来说,质量差异化对双汇来说可以说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面对价格比其他产品稍高的双汇,消费者购买双汇的原因是更好的质量。315的广泛传播使得双汇品牌毁灭性打击,央视新闻采访时候一个消费者甚至表明,只要不是双汇的肉类产品都可以考虑购买,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其影响之深重。品牌是食品消费品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体现,可以说失去了品牌,就失去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瘦肉精打击对双汇是致命的打击,我预期可以使双汇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对于一个可能破产的的企业,再多3、4个跌停一点都不过分。
双汇不是伊利,更不是英国石油公司
双汇的肉品消费品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而且市场里面还没有建立起寡头垄断,双汇虽大,但没有占到垄断性市场份额,市场可以迅速消化双汇的市场份额,消费者选择空间大。雨润瞄准了瘦肉精商机,马上促销占领市场份额,市场反应非常好。
伊利与蒙牛已经建立起寡头垄断态势,当时其他企业并没有能力满足整
个奶业市场,消费者奶类需求不变情况下,很可能要被迫消费伊利蒙牛产品。三聚氰胺事件并不单纯指向某个奶类生产企业,所以品牌打击很快被淡化,政府为了挽回消费者对奶业信心也没有过度宣传。
英国石油才是典型的可解决危机案例,BP有非常充足的现金流,而且在全球的资产可以满足数次漏油事件的赔偿问题,一次性的(虽然是大额的)赔偿可能对当期业绩有很大影响,但长远来说,BP的石油资源与全球规模化低成本优势丝毫无损。
双汇这场大戏现在只是开始,更精彩的还在后面,但既然是大戏就是让人看的,如果你参与进去,里面有无限的风险。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