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硅谷的华人候鸟症

2018-01-21 18:28阅读:
尽管波动剧烈,但是出身于Facebook的求职者规模始终处于增势,这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基本上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谨慎的寻找中国市场有无良木可栖。
基本上而言,FAG的血统就意味着稀缺和超值,无论在哪儿都是兵家必争之材,他们的求职也多以待价而沽的形式进行,大抵上可以分成三种:猎头、内推、拍卖。
猎头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获取渠道,它相对最为灵活的满足了高端求职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胜在服务品质。根据沃锐猎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互联网行业吸引海归者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2%,增长速度明显。
内推则是FAG俱乐部依托「人脉圈子」而被广泛采用的另一条求职渠道。在不少场景中,基于熟人关系的引荐,对企业和求职者双方都会新增更多的信赖和弹性,这让那些不太愿意直接面对陌生环境的求职者青睐有加。
拍卖则是像是100offer这类新兴招聘平台提供的渠道,据其调研,许多求职者会综合使用多种渠道同时寻找机会,后者的亮点在于只要硬件素质足够强大——比如一份出色的GitHub主页——就可以很快获得数十家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邀约。
总体上看,秉承实用主义的原则,来自FAG的「回乡客流」尽可能追求的还是效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工作,才会带来最优的止损率。
至于硅谷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彭博社则给出了这么一份统计数据:
硅谷的华人候鸟症
​计较这个差距,难以避免的要事先对「政治正确」做出判断,也就是它所反映出来的,究竟是综合能力的客观鸿沟,还是基于文化融合的艰难结果。
事实上,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一直加快,跳槽加入这些公司、同时又能把职位保留在硅谷,也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选择。
就像刚刚谋得登上《时代》杂志亚洲版封面的李彦宏曾经「不无机制」的表态——「我看到特朗普的一位顾问抱怨硅谷四分之三的工程师并非美国人的消息,我非常希望各国人才都能移民到中国来」——这既是全球化的便车,又是反全球化的代价。
百度这家公司,或许也可以作为衡量风向的坐标,比
如备受瞩目的学术明星吴恩达一度成为百度的技术名片,而他愿意加入的原因则是百度承诺向他提供天文数字级别的刀片服务器预算用于神经网络的研发,而吴恩达最终还是没能在百度久留,所谓硅谷「最具权势」的华人陆奇又开始为百度构建新的神话。
其实亚洲并不是让硅谷头疼的唯一因素,包括华尔街也在与湾区竞争潜在人才,但是就趋势而言,硅谷还是占据上风的: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生10%进入金融业,而2006年这个数字曾经达到31%。
我倒是记得《硅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对于中国的看法,相比于中关村,他更看好的是华强北:
「最早的双卡手机在这里发明,此外,我还在深圳看到很多可笑的小装置,比如一个USB接口上搭配着小电扇和时钟,看起来是多么愚蠢,但99%的硅谷创造也是这样经历了很多失败,这至少说明人们的创新精神非常强烈。」
在他看来,硅谷是由叛徒(Traitors)建立起来的,而缺少这种属性的城市或是国家,永远复制不了硅谷。​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