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们为何都愤怒“樊胜美式父母”?

2017-05-24 10:19阅读:
我们为何都愤怒“樊胜美式父母”?
《欢乐颂》并没有细看,但是樊胜美的父母,却让人又恨又爱,恨其迂腐,爱其真切。为了儿子好过,却将女儿无底线的搜刮。讲真,这样的事情在电视剧里被表达出来,可谓人人愤怒。然而,当真在生活中遇到。似乎,却不便插手,难以评说。毕竟,这是家事,旁人无从过问。不过,当类似的事情,被媒体公诸于众时,却总能掀起一阵情绪反击潮。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如《女子被父母阻止结婚,逼她出10万给弟弟买婚房》,能很快登上社交热榜。从吃瓜的姿势来看,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样品。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大篇幅对当事者的过往的经历进行描摹。基本坐实,当事者的父母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型思维。这样的境遇面前,大凡三观没问题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生活中不见得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但这样的思维却一直存在。从社交媒体上的吃瓜热度来看,也能看出几分端倪。越是强烈渴求,愤怒相向,越说明生活中类似的思维比较普遍,缺什么补什么,愤怒什么就见不得什么,见不得什么自然说明什么就泛滥,这大概算一个死循环。
像“樊胜美式父母”,父辈们的父母中较为普遍。我曾听过最荒诞的事情,莫过于弟弟已到适婚年龄,姐姐为成全弟弟,只能随便嫁人,用换回的彩礼钱,给弟弟娶媳妇。这种看似扭曲的逻辑,在父辈时代的记忆里可能稀松平常。只是,现在的世道不同,这样的事情对于“星火一代”而言,近乎算是腰斩般的痛苦。不让自由恋爱已经算大不韪,竟然还要为一个家庭作出个人牺牲,这万万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现实中,如此这般不堪的事情,已经有所收
敛。但是,在一些交往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道德绑架”的问题。因为是家人或朋友,就觉得为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求者不觉得过分,被要求者还觉得办不好心里愧疚,这种“斯德哥尔摩效应”久而久之,竟美其名曰“面子”,着实可恶之极。
只是,绝大多数情况,要求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过分,被要求者又不太好意思直说,表面和谐的场面之下,却暗藏着满心焦灼 。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总把关系和面子摆在第一位。这种社交模式弄不好,将无法再做朋友。
事实上,就是个分寸感的问题,掌握的好,彼此都舒服,掌握不好,自然就会给别人造成困扰。普世的观念里,总认为那些讲情面儿的人情商高。其实不然,很多人的情商都是被动形成的,即使心里有万千个不愿意,也只能硬深深的扛着,因为没得选。
就如樊胜美而言,父母多次无理,但是作为女儿也是难以拒绝。有时候外人看什么都能拎得清。只是,当关系里被蒙上一层感情面纱时,一切又都看不清楚了。人人都愤恨“樊胜美式父母”。但是,生活之中却有谁能完全逃离其中的逻辑。
看到很多鸡汤文,大谈生存价值和个体存在感,讲得是很好,但是真正在生活里践行时,只能沦落个没朋友的境地。有时候想想,这些无奈并非不能解决,但是往往面对后,会生出更大的无奈。不管是社交媒体上的愤怒,还是街边市井的愤怒,更多的是在讨伐那些没有分寸感的行为和逻辑。生活本来已经够苦,愿人人都能做个有分寸感的好人。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