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花钱治不如再生一个:“性价比”里的挣扎

2017-09-18 21:46阅读:
花钱治不如再生一个:“性价比”里的挣扎
安徽太和,一名5个月大的女婴出生后查出先天性胆道闭锁。女婴的母亲称“花这么多钱治还不如再生一个”,就将女婴送给打工的爷爷奶奶,顺便留下一句“你们看着办,不行就扔了”。但两个老人决定,就算付出自己的命也得把孙女救回。这种自带站队属性的事件,旁观者谈论起来会比较带劲儿,但当事者(家属们)往往会较为挣扎。
我相信,女婴的母亲也是做过内心挣扎的,她比谁都清楚“先天性胆道闭锁”的严重性。即便花费再多,到最后也是“人财两空”的境地。于是,才有那句冷冰冰的“花钱治不如再生一个”的悲痛之声。或许有人会说,那为何爷爷奶奶就不忍心呢?说到底,亲生父母最知痛楚,他人终究算旁观。某种意义上,爷爷奶奶只是比普通旁观者近一些而已。
只是,常规的舆论视角,势必会停留在人性的死水沟里进行解构。实际上,却忽略了人性中较为微妙的因子:“活下来”。人要是身患绝症,往往也就是苟活着。如若家庭条件好一些,还可以进行治疗,在苟延残喘中多活几天。相反,家庭条件差,家人同时也就会陷入阴霾之中,这种时候家人甚至会希望病人早一点“死去”,不仅是病人的解脱,也是家人的解脱。
从人性的尺度出发,见死不救着实违背道义,但这只能证明旁观者的心态好塑造。但凡亲历生死难治的病症,当事者(家属们和病人)就不得不开始考虑“性价比”(治好的效果和治病的费用的比率)这种事情。毕竟,对常人而言,在当下这个时代是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疾病面前我们是无助的。尤其是身患绝症的当事
者,除却依靠自己家属的帮助,就目前的医疗机制,很难让他们有尊严的去接受长期治疗。是的:“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与人性世道着实无关。他只是告诉我们,人要想活的有尊严,多数时候只能靠自己或是有效的机制去维持,那些道义和深情,往往只是为软化僵硬存在的形而上。
实际的生活中,但凡家属还能哭出来的时候,说明病人还是有希望的。一旦家属开始没情绪,大概也就说明病人没救了。对于生命而言,若论人性尺度,大抵生者的尊严是应该被优先考虑的。如果一个家庭为救治一个孩子,最终落得岌岌可危,那么这种拼尽全力而不得救治的做法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就为成全一句道义吗?
道义如果就是为道义存在,大抵就很没道义。当然,一个家庭确实有经济能力成全一个为道义存在的生命体,大概也是一种好事。只是,作为普通家庭而言,有时候不是不想成全道义,而是真的难以做到。
就拿最简单的“反哺父母”而言,子女如果都相对“富有”,父母的生活自然就差不了。如果子女自己的生活都很差劲儿,大抵晚年的父母也就只能靠自己养老了。我们并不是臆断现实的残酷,就觉得道义不重要,而是觉得所谓的道义确实需要考虑现实问题。
道义满满的社会形态,固然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首先是要活下来。5个月大的女婴着实让人惋惜,可如果让一个普通家庭为其拼尽所有,真不见得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尊严是流动的,免不了顾此失彼。尤其面对绝症婴儿而言,实际上就是一种摧残。
不断的手术,不断的打针,到头来还是付之一炬,能安慰的也只是生者的心,可生者的心真的被安慰了吗?所有的残局,家属们还需要自己面对,留下的道义也只是大众嘴里的道义,在家属的生活里毫无作用,多半也只是想起来心酸罢了。
说到底,命运是很残酷的。有的人天生就命短,有的人天生就贫乏,有的人天生就傻缺,很多事情只有正视的时候,些许才能保留道义的纯粹,否则就以简单的人性是非去考量,不免会陷入道德轮回,难以释怀。
爱,或许本来就不合理。旁人以为的爱往往是理性的,道义的。但母亲的爱却是毁灭的,绝情的。或许,对于一个普通母亲而言,她已经尽力了,只是在舆论的迷雾里,旁人没有看到而已。抑或,对这位母亲而言,未来的生活可能更重要。
说到底,在物质相对贫乏的普通人的生活里,“性价比”着实比“人性”更重要,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变。某种意义上,这可能就是最实用的人性尺度:“活着的更重要”。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