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撞倒老太赔11.3万:高龄人群如何成为“高危人群”?

2017-12-04 14:06阅读:
撞倒老太赔11.3万:高龄人群如何成为“高危人群”?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在商场里购物,转头向右方观望时,被一位倒退着拍摄橱窗照片的女店员撞上,老人倒地受伤,后鉴定为九级伤残。最终,女店员与雇主赔偿老人11.3万余元,才将事情平复。但从媒体的报道趋向上而言,却能很明显感受到一种困境的存在。
“不小心撞倒”、“七旬的老太太”、“赔偿11.3万”,很容易就窥得“撞不起”的特性。同时,对比“扶不起”的逻辑,最后只能送自己一句话:“高龄人群确实是高危人群”。然而,出现这样的论调,不管是对于“大社会”还是“高龄人群”,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撞不起”与“扶不起”算是一丘之貉。都是利用“高龄人群”客观存在的体态弱、活动慢,对客体进行讹诈性索取赔偿。虽然,从道德和法律上都能获得相应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客体的直接打击,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德心越来越弱。
于此,面对老人将“不再敢扶”,甚至无意碰撞,“没什么大碍”都将导致撒腿就跑,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被讹诈”。这种过度紧张的气氛,并不是一直就存在。而是,长期以来实证的结果。不管是“无意碰伤老人”,还是“好心帮扶老人”,“溃烂的事件”已经不在少数。
所以,每一次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人们已经懒于剖析“是非”本身的脉络。而是,很直接的就问,到底要多少钱就满意?在这种语境中,伤痛已经不重要,人心是非也变得不重要,法律和道德甚至都成为讹诈者的帮凶。
不得不说,“高龄
人群”惹不起,很多时候就算心怀日月,都有可能成为“讹诈套路”的刀下鬼。反正“高龄”摆在那里,一切理由都必须尊重“年龄弱势”所赢得的特权。只是,当把外界的尊重置换出的权利,当作一种讹诈利器时。总有一天,会有“高龄者”死在这把屠刀下。
我们能很自然的作出假设,甚至有一些假设已经在发生。比如,老人因心脏病倒地,无人施救,最终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段而死亡。再比如,不小心碰到老人后,本来送医院简单治疗就无大碍,但若撒腿就跑,无人打急救电话,最终可能造成老人不可逆转的伤残。
说到底,血淋淋的“讹诈”终究换来的是血淋淋的悲剧。那些个别的高龄“讹诈者”可能会因祸得福,但导致的“诚信危机”却很轻松的甩给“高龄人群”。这种“个别人得利,群体性被骂的形势”已经在蔓延,而且越来越声势浩大。
当然,并非说撞倒老人就不该赔偿。而是在赔偿的多少的问题上,一定要合乎常理。要不然就很容易陷入“讹诈怪圈”。坦白而言,前车之鉴已经很多,整个社会对于“高龄人群”一边表现出异样的尊重,一边却又很害怕接触。
因为在多数的接触中,以“粘包收场”(被讹诈的情况)的不是太少,而是太普遍。于此,才会生出一句“高龄人群即高危人群”的无奈发问。说到底,这个世界要想好转,首先要承认事实和真相的存在。不能讹诈帮扶者,更不能因为被撞,就索赔超出治疗花费以外的补偿,这些看起来能得利的逻辑,只会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坏,更烂,更没人情味。
到头来,留给后人的只有“坑爹的逻辑”和“人心惶惶的世道”。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