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杭州放火保姆致歉:善恶从来都是“一念之间”

2017-12-05 15:04阅读:
杭州放火保姆致歉:善恶从来都是“一念之间”
不管怎样,在罪恶盖棺定论后,还是应该有所反思。杭州放火保姆的致歉,虽然难以挽救恶果,但却可以拯救“罪恶的灵魂”和“舆论的丧调”。在看守所,莫焕晶写给林生斌的200字短信,虽然并不出彩,但可以确信,应该是肺腑之言。
莫焕晶信中说:“真的很对不起,你们对我这么好,我却做出这样的事,我真的不想害他们母子几个的,知道他们几个去世以后,我真的后悔万分,都是赌博害了我,都怪我一时鬼迷心窍,做出这样事情,真是天理难容”。这种带有自省的表达,一方面符合“政治正确”,同时也符合人性的回归逻辑。即便是恶行已定,也还是有必要的。
莫焕晶在信中还讲到:“我在看守所里每天都想念他们,每天度日如年,想起了我们相处的那么愉快,现在又阴阳两隔,真是罪该万死,如果我死了能让你好过一点,我真的愿意立刻去死”。这些自我诅咒,在恶行已经形成的时候,或许显得苍白,但却有些许力量,起码让常人明白,有些恶不是与生俱来,这是常识更是人性。
信中最后给林生斌的宽慰:“请你多保重,人生的路还很长,一定要保重身体,真的很对不起”。这些看似很寻常的话语,在逝者与生者之间,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张力。说到底,逝者不可追,生者还要活。在悲剧面前,恶果终究是单向的,但起码要给生者以慰藉,给逝者以昭雪。
这封短信,于情于理是该出现。虽然在悲剧的范畴里,难以有回天之力,但对于生者的意义着实不能缺位。人不管是“恶还是善”,终究会有反思,这对于保姆而言很重要,即便她已经在惩罚的路上。另外,对于逝者和逝者的家属而言,这是一种
公道的呈现,即便悲伤难以抚平,但无辜的因果是该被真相大白。
当然,从小范围的家庭悲剧,到公众事件的延伸过程中,大众舆论必将是“情绪的”。这种情绪中就算“不理性”,但指向却是“正义的”,希望无辜者被慰藉,渴求恶行者被惩治。这个过程中,哪怕真相已经水落石出,但依旧希望坏人有所反省,有所作为。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封短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弥补。善恶常常总是“一念之间”,不管是“罪有应得”的坏人,还是“悲戚无辜”的逝者,不管是“失去亲属”的痛心,还是“大众围观”的愤怒,相信在人性的征途上,都最终汇入善的河流。
可惜,很多人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比如,莫焕晶的“一念之差”,比如,大众舆论的“情绪失控”。如此种种,如若可以再来一次,相信善的能量肯定会将恶行止损。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唯一有差别的是,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中,对于善恶的控制能力不尽相同。于此,才将人分出善恶之别。可实际上,在生活中能触及到的事情远比可预见的情况复杂的多。所以,人们常讲人性复杂。可再怎么复杂,都还是离不开善恶。
但对于一件悲剧之事而言,我们除却对“施害者愤怒”,对“被害者同情”。我们更要明白,作为一个常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善恶欲”。要不然“悲剧”还是当事者的“悲剧”,喧嚣只是出于大众对正义情绪的释放,而在善的世界里却没有丝毫作用,这样的结局固然不是一种良性的建设。
我们常讲,悲剧要是只定性为“施害者”和“被害者”的一种因果,那么所能触及的认知范畴,就是“善恶”。而对于更多人而言,如若只为证明谁对谁错,谁善谁恶,大抵悲剧也只是一种“日常消费”。于此,对于一场悲剧而言,反思比惩治更重要,致歉比补偿更宝贵。
因为,在公理的天空里,有鹰在飞,有云在飘,有更多人对善在期盼。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