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尬舞之尬:“驱赶”和“青睐”是同一群人?

2017-12-15 10:51阅读:
尬舞之尬:“驱赶”和“青睐”是同一群人?
郑州一男子为驱赶“尬舞群众”,拿着“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在公园站岗。按照他的说法,坚决维护公园健康环境,不让乱七八糟的低俗东西污染这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守得住一方净土,却未必能“保得住”内心的统一。
“尬舞”发源于美国的街舞对抗,是闽南话“较舞”的变音,“较”是较量的意思。闽南话里把“较”字发成“尬”的音。“较舞”这一词汇在台湾广为流传,但并无“尬舞”的写法。用普通话的音来标注闽南话的“较”字,独创了“尬舞”这个词汇。
这个词由于近年“杀马特群体”的斗舞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时间“尬舞”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但主流社会的观念总觉“尬舞低俗”,这种偏见的形成,也让“尬舞”成为公共道德的对立面,不被公共舆论待见。
不过,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喜欢“尬舞”,或者不喜欢“尬舞”,都是一种“喜好的权利”。因为“尬舞”的动作不符合自己的“内心投射”和“道德标准”,就认为是违背公序良俗,显然有些逻辑上不通。萨特在经典作品《监禁》中提出“他人既是地狱”,然而他也强调那是“死人的逻辑”。对于活着的人而言,一旦可以选择,便是自由的。
可惜,这些活人的逻辑,往往却难以在“活人的规则”里顺利运行,着实让人感到一种无奈的囹圄。这世间的价值观念本来就是“多元的”,只要不互相伤害,能在一定层面上影响时代向前,就可以算的上“无可厚非”。当然这里并非说,“尬舞”就是很好的一种榜样,但也不至于将其说成低俗,甚至驱赶。毕竟有一部人将“尬舞”视为
自己的生活部分。
对于“尬舞”,“道德者”看到的是“轻浮”和“挑逗”,觉得不成体统;“尬舞者”看到的是“释放”和“激情”,认为欲望可调。这种各持己见,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中,产生的结果只能是“驱赶”和“反抗”。可实际上,在他们的“斗争”中却难以找到真正的“赢家”,抑或都是“输家”。
我们很容易在各类视频APP中找到“尬舞”影子,而且流量总是很惊人,算是视频APP的“流量担当”。这种时候,一个很畸形的逻辑就应运而生,在“道德效应”中,人们选择“自洁自净”,在“私人领域”中,往往“听从内心”。试想,一个人在“现实的广场”上是一个“抵制尬舞者”,而转向回家后,便打开手机欣赏“尬舞”而笑弯腰,这种时候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说。或者说,这本来就是人性的分歧?
不过,这很像过去国人看“AV”的心理:“太阳底下文绉绉,关起门来搞生产”。实际上,我们并非要批评这种人性逻辑,而是觉得这本来很正常。既然很正常,就不要“歇斯底里”的搞人格上的“逻辑分裂”,这种双重标准产生的“舆论阴影”,或许比“尬舞本身”带来负面影响更坏。
于此而言,也能实证在“尬舞”的去留问题上,“驱赶”和“青睐”的声音,往往可能是同一群人发出的。只是一种声音在“公共中”维护道德,一种声音在“私人中”满足欲望,我们尊重这种人性的变相,但不希望为变相而失去心底的基本逻辑。这种“尬舞之尬”,或许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而非是提着“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在狐假虎威,维护所谓的“糨糊逻辑”。
人类的群居,同时互为缺陷。问题是既然无法打破“驱赶”和“青睐”的困局,这种努力会是一场西西弗斯式的徒劳吗?这种“道德者的暴政”,他人即地狱的困局,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在民间舆论上,本来就永远说不清,或没什么对错之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