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为何“公共场所”更易催生纠纷?

2019-05-12 13:20阅读:

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为何“公共场所”更易催生纠纷?
有媒体报道,近日,在某列动车上,一乘客调整座椅时,不小心把“后座乘客”水杯碰翻。“后座乘客”怀恨在心,便将开水泼向前座乘客。据悉,“前座乘客”被鉴定为“轻伤二级”,获赔医药费7.7万元。“后座乘客”涉嫌故意伤害罪,已被取保候审。
对于这样的事情,本来可以用一句“对不起”化解掉。但是,却因沟通上的问题,陷入纠纷的扩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所谓的“泼水风波”早已脱离“碰翻水杯”,这一点,我们从视频中也能看出来。因为,作为“后座乘客”,反应很激烈,没等到“前座乘客”作出反应,就开始“骂骂咧咧”。
紧接着,车厢内的其他(她)乘客助力,一场简单的纠纷,就被蒙上更大的过节。因为,后座的女乘客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却被众人谴责,所以就产生“怀恨之心”。可事实上,整个情境涉入完全是错位的。后座女乘客本来想抱怨,但是被抱怨的对象(前座女乘客)没等开口,周边的“看客”(旁观乘客)就介入进来。
这一介入看起来很正义,但是却让“后座乘客”彻底陷入道德困境。于此,怀恨在心的念头便被催生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出较为混杂的事情。因果关系并不强,而是所处环境起到具体的推动作用。所以,就“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的事情,可能并不是简单的道德秩序上的问题。
而是作为一种“纠纷”,在公共场所中被放大,并失控的结果。很多时候,一些纠纷的存在,完全是道德上,情面上的问题。如果只是两个人的世界,那么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会少很多。起码,旁观
者的评判不会影响当事者的情绪,从而事情也不会被进一步推向“公共场域”。
所以,有时候围观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时候却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坏。所以,就“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事情,更应该全面的去看待,而非集中在“泼水风波”上,进行道德层面上的肆意围攻。因为,从根本上讲,公共场域更易“催生纠纷”。
坦白讲,“道德围观”只讲是非,不讲后果。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后果中潜藏的情绪会换一种方式,发泄出来。于是,简单的事情,就会演变成复杂的问题。在“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的事件中,如果旁观者能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处理和评说,似乎问题也不会被扩大化。
因为,从“泼水风波”的缘起来看,很明显“后座乘客”是在发泄情绪。并且,这股情绪中,不只是单纯的“一报还一报”,而是包含着旁观者的道德绑架。从这个意义上讲,表面来看旁观者是在帮助“前座乘客”,可事实上,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道德评说,才让事情更加陷入困境。
所以,有时候,在公共场所中围观,先别急着评价。如果能进行实质性处理,就出手相助,如果不能,最好不要火上浇油。要不然事情的走向,很可能演变成不可控的局面。而作为“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的事情,就属于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当然,对于公共场所的纠纷来讲,如果个体的公共规则意识差,那么在公共场所中,也会很容易被卷入各种纠纷之中。就“后座乘客”而言,很明显“将车厢当成自家客厅”,所以,别人的行为影响到自己的时候,就会表现的歇斯底里。
说到底,如果稍有一点公共规则意识的人,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就不会这样去处理。可以友善的提醒“前座乘客”动作慢一些,相信“前座乘客”也不至于冷眼相对。因为,在陌生社交中,绝大多数人,只要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一般都不会太过强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座乘客”的情绪,显然和其平日里的性格和认知有关系。很多人在熟人社交中,总是无法无天,目中无人。所以,就以为全世界人都应该尊崇他(她),顺着他(她)。可事实上,在陌生环境下,谁也不会惯着他(她)。于是,环境一变,自然就会觉得不舒服,从而就会堕入灰暗的场域之中。
所以,将“私域规则”中的个性,涣散到“公域规则”中,自然会遭到莫名的挫败。至于,挫败的程度,往往也与当事者对于道德认知程度有关系。道德认知程度越差,就越容易催生仇恨。越容易将仇恨情绪挥发到极致,所以,我们常讲,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祸福命门。
一个真正通透的人,在面对纠纷的时候,往往是聚焦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非将问题归咎于仇恨的层面。而“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事件中,显然“后座乘客”还是太注重自我感受,而忽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当自己被别人侵犯(即便是无意的)时,就会形成强烈的报复心理。
并且,这种“报复心理”,会在公域规则中,显得更加激烈。于此,关乎“女子坐动车将开水泼前座乘客”的事情,算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事件,有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有规则层面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解构过程,还需要分开来看,而非集中在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