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香港4平米房中房:为何人们总向往留在“大都市”?

2019-05-17 12:45阅读:

香港4平米房中房:为何人们总向往留在“大都市”?
社交媒体上,关于“香港4平米房中房”的话题,触动很多人的神经。据悉,以香港的房价水平,很多年轻人十个月的工资收入都买不起1平方米。由此,也产生一种很特殊的群体“劏房户”,住处仅4平方米,除却上下铺几乎没有落脚空间,透气口勉强成窗户,厨房和卫生间,一般都是公用的。
坦白讲,香港房价高的事情,早已盛名海外。甚至,从总体的生活成本来看,也是趋向世界前列的。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再怎么去谈论理想,最终还是会回到生活本身。关于房子,蔬菜,粮食,依旧是大多数人最关注的事情。这在全球范围内,也都差不多。
只是,对于房价越来越高,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大城市,却依旧是人流拥闹。按道理说,人们住在“4平方米的劏房”中,以及“潮湿阴冷的地下室”中,应该都很痛苦,都会选择离开,奔向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就算“住的不好”,“活的焦虑”却还是愿意留在大都市。
这一点,在定期的“逃离北上广”的情绪中,都能隐约的涣散出来。很多人,在大都市确实生活质量不高,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不幸福”。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早已融入大都市的节奏,只要不特意的强调自己有没有房子,有没有未来,好像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待“生活质量是否高”,其实是处于某种认知标准的错位之中。认为在大都市过得不幸福的人,想逃离的人,大多数是站在具体的生活视角中评价的;而对于认为在大都市过的幸苦的人,却依旧不想逃离,是因为,他(她)们更享受大都市天然的公共环境。
于此,就“香港4平米房中房”的存在,就显得并不绝对荒唐。因为,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真的很多
。讲得更直白的一点,道理都懂,但是谁也不想过“下流社会”(这里不是指道德指标,而是社会分层的一种标签化)的生活。于是,城市越来越大,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
向上攀升是多数人的自然欲望,过去,人们总拿理想说事儿,其实显得有点太含蓄。事实上,想留在大都市,是因为大都市的个人机会更多,更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某种欲望。当然,能不能实现是一回事儿,努力不努力又是另一回事儿,这里不能太过强调结果。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怀揣理想的人,都能顺利抵达自己想要的远方。所以,就会让选择变得更加戏剧性。但是,作为每一个人来讲,结果往往又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才让“努力有可能,不努力绝对没可能”变成一句鸡汤金句。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向上攀升是一种“人生趋向”。
对于这种事情,其实没必要压抑着,只要自己开心,一切都容许。只可惜,在世俗的秩序中,很多时候,个体被赋予太多“条条框框”。这就导致,在理想和包袱之间,往往不能两全。所以,很多人才会在具体的选择上,变得扭曲,变得纠结。
大都市的有焦虑的和孤独的一面,也有方便的和优越的一面。所以,选择去留,只不过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所以,在看待“香港4平米房中房”的事情上,就不应该太过以事实论优劣。要不然,就很容易陷入各种纷争之中。因为,对于生活的标准,肯定不会被格式化。
至于,个人怎么选择,这其实无关紧要。虽然,从普遍的群体视角上看。可能,确实存在所谓的生活质量优劣之分。但是,对于个体来讲,确实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所以,对于“逃离北上广”而言,往往都是月经式的情绪,并不会太过触动实际行动。
当然,未来也不会触动。因为,从根本上上讲,人们只要有能力,有机会,有希望留下来,就不会轻易的离开大都市。毕竟,大都市的视野,教育,医疗,都是小城市,乡镇难以比拟的。所以,选择留下,也是出于优越感本身的,并不是虚妄的执念。
然而,生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多元的。只有自己在具体的感受过程中,能懂得取舍,才会过得最幸福。至于,外部评价,很多时候或许并不重要。这虽然看起来有些个人主义,可对于个体的感受,不就是个性化的事情吗?所以,对于向往大城市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对于“香港4平米房中房”的事情而言,先别急着“唱反调”。毕竟,“劏房户”群体,并不是最近的事情。既然,他(她)们自己还能过得“痛并快乐”,外围的指指点点,就没必要过分严苛。因为,所有的境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非谁要把谁搞成怎样。
所以,我们常讲,大都市是迷人的,也是孤独的。孤独在于,想在大都市有立锥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迷人在于,只要能留下来,就可能比逃离的人,更有可能成功。因此,才会有很多年轻人,不甘空间的逼仄,心甘情愿的留在人潮人海中。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