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0年后打老师男子想给老师道歉:“这牢没白坐”,怎成救赎余音?

2020-07-28 22:21阅读:

20年后打老师男子想给老师道歉:“这牢没白坐”,怎成救赎余音?
20年后学生打老师案”,随着打人者“常仁尧”的刑满出狱,案件彻底走向闭环。不过,近日“常仁尧”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又对“案情”进行部分信息的补充。与此同时,也对自己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袒露。其中,在谈到“被他殴打的老师”时,他直言“有机会的话会当面再跟他道个歉”。
要知道,“20年后学生打老师案”并不是事发后直接引起“轰动”的。而是,在5个月后的“视频疯传”中,从“舆论纷争”走向“法理审判”的。只是,透过“常仁尧”的专访,我们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个殴打老师的男子。然而,在谈到对“殴打老师”严重性的预判时,“常仁尧”直言:最开始没有想到会那么严重,后面就冲动,冲动是魔鬼。
坦白讲,在整个专访过程中,“常仁尧”显得很笃定,并没有留下过多牢狱的痕迹。反而,全程表现得很沉稳,很真实。并且,对于自己跟老师的恩怨,他始终在强调“过去了”。正如他所言:现在反正已经出来了,“往前看”。
是的,如果两年前他就能想明白“往前看”的重要性,想必,也不会经此牢狱之灾。可惜的是,人生就是如此吊诡,只有经历过波折,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就如“常仁尧”谈到一年半以来,对家人的亏欠,那种较为朴素的遗憾,应该是身处牢狱之时,最为真实的感情流露。
当然,专访“常仁尧”还不只是完全私人化的呈现,根本上而言,媒体是想通过剖析“常仁尧”的不同切面,去缝合“
20年后学生打老师案”所撕裂的结构性伤口。这就导致,专访的逻辑里,充满一定的编导逻辑。但是,无论怎样,人性不作假,就意味着救赎在路上。
不少人,在看到“常仁尧”的专访时,直言媒体应该再去专访一下“被殴打的老师”,这样在舆论的平衡上,显得比较公允。可是,如若那样,真还不见的是“正确的”。因为,当所谓的“和解”变成一种结构性的和解时,就意味着真诚的善会大打折扣,那么结果就未必是好的。
要知道,“常仁尧”的专访周边信息,肯定会传到“被他殴打老师”的视线中,就算老师自己不去关注,他的家人和朋友,以及周邻也会去关注。于此,老师知道是迟早的事儿。所以,就算不去专访“被殴打的老师”,“真实的和解氛围”已经形成,而接下来的事情,交给时间就好。
说实话,“常仁尧”始终所强调的“过去了”和“往前看”,并不是彻底释怀曾经的愤恨,而是站在理性的视角上,他知道轮回性的报复没有未来。老师曾经伤害过他是事实,他打回去也是事实。但是,比这些事实更为残酷的是,他自己也被仇恨吞噬。
虽然,他接受专访时,表现出较为阳光的一面,但是,对于失去的岁月,只要是“正常人”,总还是会有些许遗憾的。只是,比起生命的长度以及生命的意义,残酷往往也会变得微不足道。相信,在这样一场风波中,被殴打的老师,应该也会反思过去。
当然,“常仁尧”想当面给老师道歉,这其实是“社会理性”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常仁尧”动用私刑报复老师,这本身就有违法治尺度。当然,有人强调,“常仁尧”当年被“体罚的事儿”怎么算?说实话,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那么只能依赖“同类受害者”举证进行追责。
如果没有“同类受害者”站出来举证,就只能认命。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愤恨都能得到妥善释放。很多时候,对于人生而言,既要讲究前后的一致性,也要讲究效率层面的值不值。如果,仅是为简单的报复而报复,那么报复所产生的反噬能量,可能会把自己吸入黑洞之中。
“这一点”,在“常仁尧”的冲动代价中,已经显现出来。并且,作为个体来讲,“得失之间”不只是自己的事儿,还牵动着周围人的心。就如“常仁尧”在服刑期间,他的妻女在家等着他,度日就算不比度年,但是,终归很煎熬,这在专访的结尾处就有体现。
另外,“常仁尧”面对媒体专访,表现出异常理性的姿态,可能不全是真实的面目。但是,从其相对笃定的语气中来看,他确实算是“被救赎”的幸运儿。他可能现在还对“曾经打他的老师”有挥之不去的愤恨,但是,对于“冤冤相报”的逻辑,他确实持着否定的态度,并且很笃定。
周濂说,当没有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之后,全民乱讲就会成为主流,我们就会看到许许多多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搏出位的个体。而回到具体的现实中,其实就是没有人愿意反思自己的错误。只是,对于“常仁尧”的反思代价,确实也挺大。
虽然,我们在看过他的专访后,总会从心底发出“这牢没白坐”的感慨。但是,回到“常仁尧”的世界里,以及“被他殴打的老师”的世界里,终究留有不可抚平的伤疤。即便,在未来某一天,“常仁尧”真的当面给老师道歉,也只能证明他足够理智,是真的在实践“过去了”和“往前看”。只是,能做到这样,就已经算是很不容易。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