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四川凉山女孩毕业回乡支教:“启蒙接力赛”,为何既现实又浪漫?

2020-08-06 22:18阅读:

四川凉山女孩毕业回乡支教:“启蒙接力赛”,为何既现实又浪漫?
近日,“四川凉山女孩毕业回乡支教”的一组视频,触发舆论广泛关注。女孩说:“10年前曾有支教老师为她打开一扇‘窗’,人生因此而被照亮,现在她想将希望传递下去,继续为孩子们‘开窗’”。与此同时,她强调,看着孩子们的笑容,非常感动。
坦白讲,如果仅是听这些高度概括的“情怀之辞”,可能总让人觉得有些“虚妄”。但是,当我们透过零散的视频,一边听着女孩的讲述,一边看着山区孩子的读书图景,总会让人产生莫名的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看着女孩和孩子们的互动,就是看着“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接力”。
不过,对于“支教”的感受,可能这位“凉山女孩”体会更深。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她已经超出一般性的“支教”意义,更多是出于一种“感恩式”的反哺行为。说实话,凉山是她的故乡,但同时也代表着“落后和贫穷”,这种光景之下,如果不是支教老师的“启蒙力量”,可能她很难走出大山,看到更大的世界。
然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她没有因为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而忘记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要知道,“能走出去,再走回来”,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尤其,对于山区的孩子而言,所谓的“走出去”可能并不关乎太多梦想,最为要紧的是,可以摆脱贫瘠,改变命运,走向更多的选择。
所以,对于“四川凉山女孩毕业回乡支教”的抉择,这本就是“反现实主义”的行为。虽然,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及她父母的想法。但是,作为“人之常情”来讲,应该是希望自己的女儿有更好的出路。毕竟,孩子能走出去,这比什么都重要。
说实话,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谈“家国情怀”的人,往往会被称之为“傻子”。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民间信仰和江湖意识”才是人生重镇。起码,就人生的优化来讲,能流向更好的地方就流向更好的地方,至于“现实”之外的“浪漫”,总感觉不能当饭吃。
要知道,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去偏远山区“支教”除却要面对艰苦的教育环境,还意味着会错失一些“好机会”。虽然,站在人生履历的角度看,“支教”也是一种工作积累。但是,从优化性的选择上看,“情怀的驱动”还是主要的。
所以,对于“支教者们”的评价,就要给予更多现实之外的肯定。当然,无论是从待遇方面,还是从当地的支持上,都要尽可能地去跟进。只有如此,“支教者们”才能在艰苦的现实中,让情怀落地有声,成为贫瘠大地上,最为耀眼的灯塔。
就以四川凉山这位女孩来讲,她很清楚回到家乡“支教”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她来讲,可能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跨越时空,将曾经“山区小孩”迷惘和现在“支教老师”热情勾连起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自我体验。
当然,在“支教”的问题上,也别陷入“非此即彼”的逻辑。一个人愿意主动去“支教”,这是一种选择;一个人不愿意去“支教”,这也是一种选择。唯一有区别的是,可能“支教”本身的社会性意义更大,因为,它本身所传递的不只有教书育人“这一环”,还承载着“照亮贫瘠”的作用。
不过,真要是置身于“支教”的现实中,“支教者们”更需要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艰苦岁月。因为,我们透过相关的“支教纪录片”,总让人觉得,如果不是支教老师的“热情在发电”,如果不是孩子们的“渴望在求知”,可能贫瘠的底色里,总会显得有些面目可憎。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凉山这位女孩的“情怀之辞”是饱满的。虽然,她未来还会离开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但是,她能短暂的回来接力这一程,就已经足以让现实走向浪漫化。因为,无论是现在她,还是过去的她,都会让人心生感怀。
不得不说,“启蒙接力赛”,这终究是“支教者们”既现实又浪漫的一段旅程。面对贫瘠,最有效的洗刷方式,还是教育。可是,从现实的教育资源分配来讲,越是偏远山区越是留不住好教师。这种情况下,只有源源不断的“接力者”跟上来,才能让山里的孩子,有更多可能奔向山外的世界。
熊培云说:“这世上,有的人想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有的人想活在别人心里,最普通不过的是想活在别人的耳朵里”。而对于这位凉山女孩来讲,她或许只是想和曾经的自己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她走出去过,她再次走回来,可能只是单纯的想让更多“曾经的自己”走出去,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伟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和天涯,每个人都要像爱天涯一样爱故乡,只有如此,他(她)才有可能是自由的。所以,对于这位回乡支教的“凉山女孩”,可能在她内心深处,更为重要的驱动力量,早已超越“支教”本身,只是她不愿意说透而已。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