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苏醒:“他和养母的撕扯”,为何无法避免?

2021-01-12 17:06阅读:
110日,“错换人生28年”当事人姚策突然病情恶化到“病危”的地步,随后亲属接到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紧接着,111日,当事人姚策的爱人称姚策已经苏醒,但是并没有度过“危险期”,暂时还不能进食。与此同时,除却涉及“错换”的案件依然在进行,有关当事人姚策和养母撕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具体的撕扯”并没有在主流媒体中形成浪花,却迅速在舆论洪流里不断发酵:一边是喂不熟的“别人家孩子”论调,为养母不值;一边是非血缘图景下的“突然变生”论调,在为姚策哀叹。总之,不论是当事人姚策和养母,还是舆论洪流里的评理人,都好像是在自说自话,而回到当事人姚策及亲属的世界里,一切都好像早已定好价码,必须论斤论两。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因生老病死触发的家庭财产纷争已是见怪不怪。只不过对于当事人姚策面临的困境来讲,可能更为复杂一些。因为站在受害人的尺度上,除却当事人姚策是受害者,他的养父母,生父母,以及“错换人生”的另一位兄弟也是受害者。
但是,就因为当事人姚策身患重症,就好像其他(她)人的伤害被瞬间抹掉一样,以至于在具体的家庭角色处理中,只有当事人姚策的感受能被看见。可事实上,从当事人姚策和养母的撕扯上,我们会发现较为微妙的存在,也就是双方因为血缘关系的变化,以及当事人姚策病情的恶化开始走向彼此不信任的困境。
所以,双方在具体的互动中都表现的比较脆弱和委屈。就养母来讲,始终在强调对当事人姚策的爱,认为28年从无二心,甚至在得知错换的真相后,更是害怕儿子病情恶化;而当事人姚策而言,从心底肯定是感恩养母的,但是伴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心态逐步失衡,所以才会发出极端的言语。
总之,目前舆论上的评判也是并不明确,更多的信息增量集中在当事人姚策的救治和案件的进展上。但是,就当事人姚策“日子不多的信号”却越来越浓重,这种时候,可能比起病情本身的缓解,当事人姚策在最后的日子里能不能与养母和解,就变成更为重要的事儿。
要知道,当事人姚策即便已经搞清楚生母是谁,但是在道德和法理上,养母和他的关系才是绝对关系,所以出现家庭财产方面的纷争也是可预料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事人姚策还有自己的“小家庭”,所以更多的
纷争在于当事人姚策在为“离世善后”做准备。
因为就当事人姚策来讲,《绝笔信》早已写下,他除却是控诉“错换的人生”,也是在直面最后的日子。并且作为“小家庭”的主心骨,他不可能不为“小家庭”的未来担忧。所以,当养母在具体的财产分配上出现私心时,当事人姚策自然会不高心。
而对于养母来讲,始终认为28年养育之情已经足够对得起姚策,所以在看到儿子那样的言语后,自然就觉得“寒心”。如此一来二去,你觉得他(她)没良心,他(她)觉得你太现实,以至于母不是母,儿不是儿,一场狗血的家庭琐碎就此铺开。
另外,“养母爱姚策,姚策爱养母”这根本就不需要去实证。但是,作为姚策的养母是否考虑到儿子日子不多,所以对于财产分配上存在私心,这就不太好说。毕竟从现实的考量上,她已经找到亲生儿子,以朴素的亲缘认知来讲,可能会认为那边的媳妇和孙子更亲近,所以才会在具体的财产分配上出现撕扯。
然而,这就是人的执念之恶。如果当事人姚策就是养母的亲生儿子,那么可能故事的内核就会彻底改写。因为在触发“错换人生”真相的过程中,“割肝救子”是排在最前面的,想必那个时候,当事人姚策即便有过绝望,但是内心也是充盈的。
残酷的是,当一纸鉴定直指养育自己28年的母亲只是“阿姨”的时候,当事人姚策应该也是崩溃的,与此同时,比这更令他崩溃的是“错环人生”是他患病的直接原因。所以对于当事人姚策来讲,怎能不愤懑和失控呢?但是作为人性之光,还是希望他能最后找回自己,并与养母和解。
不得不承认,人心是广袤的田野,里面可以生长出宽容和爱,也可以生长出自私和恨。并且,生长什么,不生长什么,也跟个人的境遇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确信,当事人姚策当下的心态已经完全失衡,身体的疾痛已经让他很难理性的或感性地处理问题,而唯一能表达的就是失控的情绪。
因为慢性病痛是丝丝缕缕,琐琐碎碎的。对慢性病人来说,细节就是一切。对付慢性疾病就必须每天花费时间去留心病人的身体及精神变化,因为消极的认知对于病情恶化来讲,只能是与日俱增。所以在面对晚期患者来讲,更要注意控制已知的刺激因素。
当然,疾痛除却会摧毁我们的平常心,也会教会患者懂得:我们不得不承受我们不愿意,也不应该承受的苦痛。但是,疾痛也会让我们怀疑秩序感,甚至质疑所谓的爱和责任。所以,对于当事人姚策和养母的撕扯,就不能简单地以家务事去看待,而是要以“疾痛的故事”去诠释,只有如此,才能理解其中无法避免的逻辑。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