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出院:回老家立遗嘱,为何他放不下身后事?

2021-01-15 19:08阅读:
一周内,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历经“病危”,“苏醒”,“出院”,他确实算是熬过这次劫难,但却也再次确信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当事人姚策躺在病床上称,出院后将返回老家立遗嘱,谈及年仅4岁的儿子,他直言放心不下,但还是由衷的希望:“家人能够好好地活着,带着我的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人”。
要知道,当事人姚策虽然身体很虚弱,但是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关他自己的病情以及直接的疾痛他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身后事上,不过他在谈到“我觉得人死一捧灰,现在都是火化,撒在大海里也挺好”时,还是挺让人动容。
不得不承认,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日子不多的时候,就会从绝望中生出淡淡的浪漫情怀。只是,这种言语之间的浪漫,往往只是对死亡恐惧的消解,而回到真实的感受里,只有执念的相信家人在未来能过好,或许才是最抚慰逝者的事儿。而此刻,当事人姚策也清楚自己能做的事儿就是,如何立好遗嘱,去最大限度地避免他离世后可能发生的家庭纷争。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不相信人性之善,而是人性的复杂性在面对“身后事”的利益分配上,往往是会走样儿的。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当事人能在“讲清楚,说明白”的时候跟家人掰扯清楚“身后事”。毕竟作为当事人姚策来讲,他所面对的家庭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有养父母,有生父母,还有妻子和儿子。
并且,当事人姚策在这次病危住院之前,就有传闻称他跟养母因家庭财产问题有纷争,但具体闹到什么程度,也并没有媒体去实证。当然,我们宁愿相信那只是一场误会,想必当事人姚策也是这样认为的。说到底,28年的养育恩情怎能说散就散?
甚至,对于当事人姚策来讲,经历这次病危住院,可能对于生命本身只是短暂的维护,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想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儿。他说自己放心不下4岁的儿子,可这并不代表他能放得下自己的生父母和养父母,以及陪着他一直治疗的妻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次病危住院,更像是当事人姚策和家人的终极大和解。
不得不承认,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永远是流动性的,所以才会出现“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尴尬。相信,历经这次“死里逃生”,当事人姚策可能更相信养育恩情的珍贵和无价。因为在面对死亡拷问的尺度时,只有存在主义最值得留恋。
就如克尔凯郭尔坚信,死亡和焦虑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但他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心无旁骛,亲
身体验。当然,这里不是让我们去“体验自杀”,而是在面对生命的消逝时,不要忘记自己内心的向往。起码要去最大限度地直面人心的“真与善”,只有如此人生一世,才能走向生与死的统一。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都做得很好,所以才会出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美好图景。当然,我们也无须因为自己生而为人,目光有限,便苛责自己。每个人的命运确实是不同的,即便积极的理论里,总强调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但是对于生老病死来讲,努力只能是安慰,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另外,“死了谁地球都会按部就班转动”,“死了谁别人都能活下去”,“死了谁苦了谁”,对于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生命哲语,看起来冷漠无情,但却透着生命的真相。说到底,每个人的生命感知都是一场大梦,所以才会产生无数的生命箴言,有人说“人间值得”,有人说“人间不值得”。
在很大程度上,当事人姚策要不是因为“错换人生”导致患癌,可能就算知道“错换人生”的遭遇,也是可以接过命运的变数。但是,当命运在改变人生轨迹的同时,也顺便对他打出致命一拳时,他最终只能选择在悲剧中自我救赎,在短暂的人生里看待世俗的冷暖。
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出院:回老家立遗嘱,为何他放不下身后事?所以对于当事人姚策来讲,在最后的日子里,就别在和过去纠缠不清了,该推进的错换人生28年小伙姚策出院:回老家立遗嘱,为何他放不下身后事?案子继续推进,该维系的家庭关系必须直面。并且,对于他的养父母来讲,无论如何那是他生命成长必要的一切,他(她)们肯定放不下他,他也同样放不下他(她)们,因为“相爱相杀”在既定的家庭尺度上,总是难以避免的。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内核,无论是生还是死。尤其对于一个人的死来讲,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因为一切的尺度还是以生者为先的,而逝者在生前的遗嘱,只不过是理顺生者们未知的生活秩序而已。因为,生者的世界总是充满纷争,即便所有人都清楚“人总有一死”。
从世俗意义上讲,绝望表面上是针对某事,如身患绝症,丧偶丧子,理想落空,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可事实上,绝望从来都是精神内核的坍塌,也就是不管面对生还是死,都找不到既定的释怀出口。由此来讲,当事人姚策既然能坦然说出“回老家立遗嘱”的话儿,就说明他已经放下绝望,开始向死而生。
说到底,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必有原谅的能力,但是作为和解的人,是应该拥有忘记自己和别人所犯下之错误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既然当事人姚策和家人已经在走向和解的路上,作为媒体舆论来讲,就更应该较为积极的看待他(她)们的短暂纷争。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