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杭州杀妻案:“周邻从不敢回家到逐渐淡忘”,为何可怖感会衰减?

2021-05-13 16:03阅读:
“杭州杀妻案”开庭在即,可来惠利和许国利家的大门上依然贴着封条,它不仅注释着悲剧永恒,也昭示着审判终将落锤。据媒体报道,来惠利遇害后,小区物业在各单元各楼层都安装上监控设备,同层邻居随即搬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粪池区域已解除封锁,并依然被作为停车场。
与此同时,小区的居民称,来惠利案发生后,其所在单元的周邻有的不敢回家,不过现在已经逐渐淡忘。并且在谈到该起“恶性案件”是否影响到小区房价时(属于拆迁安置房,产权在办理中),小区居民直言影响不大,每平方米仍然维持在3.8万到4万(元)。
要知道,“杭州杀妻案”从触发开始到落定为止,一直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尤其是案发初期人们对来惠利失踪的揣测,真可谓五花八门,可随着侦查焦点转向小区化粪池后,“可怖感”便油然而生,并且随着案情通报释出,在相信和不相信之间,始终没有跑出“创作式破案”和“报道式破案”的范畴。
只是无论怎么评说这场家庭悲剧,案情凶险之于事发小区而言,依旧充满恶劣影响。从某种层面上讲,类似的“凶案”对于绝大多数人,确实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对于事发小区的的居民来讲,遭遇这种惨剧,自然是没有心理准备的。
因此在案发初期出现“可怖感”自然也是正常的,这除却与公序良俗有关,也跟悲剧冲击相关。因为对于凶险案件来讲,很容易触发人们对惨烈图景的想象,尤其涉及“分尸”标签的释出,在没有特殊的心理训练下,大多数人是很难保持镇定的。
所以案发初期,出现周邻不敢回家的现象,也就比较正常。但是随着案情被厘清,理性认知又会逐步回归,以至于惨案之下的凶宅“可怖感”就会逐步衰减。但是这其中也交织着人们的盘算理性,并非是纯粹的放下恐惧走向现实。
不得不承认人类确实是社会性动物,即便原子化秩序已经成为都市基本盘。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私域悲剧”不只是关起来门来那一家人的悲剧,还可能影响到门外的周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买房不只是买下关起门来的空间使用权,也包括要接受关起门以外小范围的不确定性。
所以就“杭州杀妻案”来讲,小区居民除却对许国利抱以朴素的愤懑情绪,还包括他残酷行为影响到大家正常生活的埋怨情绪,甚至对于埋怨情绪会更为偏重一些。这方面的差异,确实与事发小区之外的局外人是很不同的。
可无论怎样,死去的人终将会被局外人遗忘,而关起门来的悲剧终将还是他(她)们的悲剧。所以对于凶宅来讲,可能越往后就只是悲
剧和惨烈的图腾,除此之外,没有人会在意它里面发生过什么,甚至如果低价出售,总会有人愿意接盘,因为在实用和讲究之间,实用永远排在前面。
于此就可怖感的消解,自然是存在“硬挺盘算”考量的,并且这方面应该被足量的看见。从某种层面上看待“周邻从不敢回家到逐渐淡忘”,这应该是小区居民共同应和的结果,因为在都市寸土寸金的现实中,如果就因为“别人家的悲剧”就要舍弃自己的房子,那么只能说明还有选择而已。
作为租客搬走肯定是必然选择,因为同价位租房,谁都想讨个吉利。但是作为房主就没那么多选择,尤其在紧临学区的情况下,不吉利这种看不着、摸不到的因素就会被排在后面,所以房价没掉也就显而易见。
当然,这还是案发的“第二年”,如果再过五年、十年去看凶宅的问题,要是没有人特别提调这件事情,基本上人们就不再会为这件事情感到不快。毕竟在人气横流的都市里,鬼魅色彩的消解会更为容易一些。
并且人们忌惮凶宅,也只是忌惮自己所知道的凶宅和近处的凶宅,但凡凶宅成为历史遗产,鬼魅色彩就会荡然无存。这使得人们在谈论百年以上的凶宅时,总是显得无关紧要。甚至人们常笑谈称,此时此刻居住的地方,可能在几百年前还发生过大规模战争或是凶险屠戮。
所以就凶宅的看待,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所处社会有什么样的公序良俗。如果所处社会中忌惮凶宅,那么就算购买凶宅的人无所谓,他(她)们也会被打上异类标签。所以回到凶宅的问题上,人们只能蜷缩进距离感对可怖感的衰减逻辑里,除此之外,绝对的衰减还很难做到。
因此我们在理解同层邻居随即搬离也就更容易一些,但是小区整体房价没有出现震荡,这其实也从侧面折射出公序良俗的软弱性,也就是在现实的房价面前,比起不吉利和可怖感,人们还是会选择坚守阵地,真可谓房子面前,“鬼不鬼”还是抵不住“贵不贵”。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