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宝玉缘何“棹雪而来”——论《红楼梦》书中芦雪庵的原型是杭州西溪秋雪庵

2024-04-28 13:34阅读:
宝玉缘何“棹雪而来”
——论《红楼梦》书中芦雪庵的原型是杭州西溪秋雪庵
土默热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交代,姐妹们酝酿在大观园之芦雪庵结社作诗,由探春出面邀请二哥宝玉参加,探春遂写了一份十分优雅的请帖,全文如下:
娣探謹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霽,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難逢,詎忍就臥,時漏已三轉,猶徘徊於桐檻之下,未防風露所欺,致獲采薪之患。昨蒙親勞撫囑,復又數遣侍兒問切,兼以鮮荔并真卿墨跡見賜,何瘝痌惠愛之深哉!今因伏几憑床處默之時,因思及歷來古人中,處名攻利奪之場,猶置一些山滴水之區,遠招近揖,投轄攀轅,務結二三同志,盤桓於其中,或豎詞壇,或開吟社。雖一時之偶興,遂成千古之佳談。娣雖不才,竊同叨栖處於泉石之間,而兼慕薛、林之技。風庭月榭,惜未宴集詩人;簾杏溪桃,或可醉飛吟盞。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鬚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若蒙棹雪而來,娣則掃花以待。此謹奉。
宝玉接到请帖当然欣然前往,于是便发生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之“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的风雅故事。本文倒不是要研究姐妹们在秋雪庵如何结社作诗,也不是全面解释探春这份请柬,因为红学家们对此早就研究得烂熟了。这里只是要搞清请柬中一个微小的问题,就是探春为什么要在请帖上写道,倘蒙二哥宝玉赏光,务请“棹雪而来”?
这句“棹雪而来”,貌似很简单的四个字,在红学史上可是不简单。什么是“棹雪而来”?探春为什么要请宝玉“棹雪而来”?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百年红学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始终是一笔糊涂账,迄今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正因为搞不明白这句“
棹雪而来”,各种《红楼梦》版本的抄手们,对这句话的写法也就歧异百出,程甲本写作“造雪而来”,庚辰本、戚序本写作“绰雲而来”,还有的版本写作“掉雪而来”或“踏雪而来”。
清代学者就已经看出来,这些歧异写法均为不明“棹雪而来”四字真义情况下抄手之妄改,妄改后的含义则更加荒诞不经。狄葆贤在戚序本批语中就曾指出:宝玉非仙人,岂能“绰雲而来”?“踏雪而来”也说不通,“忘其为尝鲜荔开秋棠时也,”尝鲜荔开秋棠之时应为初秋,是不会有漫山积雪供游人去踏的。至于“掉雪而来”或“造雪而来”,则就更加不知所云了。
当代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一书中认为,探春说的确实应该是“棹雪而来”,其意思“實在是用《世說新語》中王子猷冒雪‘夜乘小船’訪戴安道事。帖中引典故只取其‘乘興而行’的意思。”这实在是强作解人,《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之典固然有“乘興而行”之义,但重在“兴尽而返”,核心在于王子猷并未去见戴安道。探春诚心诚意邀请二哥来参加诗社,不会写邀请函就用典劝他不如不来,不见面为好,不如赶早“兴尽而返”吧?蔡义江先生如此理解,似乎也太低估《红楼梦》作者正确用典的能力和水平了。
红学巨臂周汝昌先生不同意蔡义江的说法,在其《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中说:狄批早就说过:“今本改作‘踏雪而来’,却忘其为尝鲜荔、开秋棠时也。”“其实下句原有‘扫花以待’,本身就说明其矛盾不可通了。”“殊不知这也是由李贺而来的典故:其《忆昌谷山居》诗结句云:‘不知船上月,谁掉(一作棹)满溪雲。’雪芹正用此也。”周先生的解释似乎就更说不通了,宝玉去芦雪庵是在大天白日,何来“船上月”去掉“满溪雲”?如此强拉硬解,又把“棹雪而来”四个字另改为“掉雲而来”,岂非强加于《红楼梦》作品中的生造之词?
这些红学大师之所以曲解探春所说的“棹雪而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书中的芦雪庵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不懂得在“扫花以待”的秋季为何能有“雪”可“棹”,当然更不明白宝玉去芦雪庵为什么一定要“棹雪而来”。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很好地阅读书中原文,不能想当然耳强作解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对于芦雪庵是这样描述的:“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原来芦雪庵位于河滩上,四面芦苇掩覆,其名字中的这个“雪”,并非冬季天上下的雪,而是芦花如雪之意。芦花漫漫的景色当然只能出现在秋季,这就与书中描写的“尝鲜荔开秋棠”时间相吻合了。四周都是芦苇荡,推窗便可垂钓,说明芦雪庵四面临水,唯有舟楫可通,探春当然要请宝玉二哥“棹雪而来”了。这个“棹”是船棹,代指小船,此处作动词用,意为划船;“棹雪而来”就是划小船穿过漫漫芦花而来的意思。《红楼梦》书中本来说的明明白白,什么“绰雲”、“踏雪”、“掉雪”、“造雪”诸般妄改,什么“乘兴而来”、“掉云而来”诸般曲解,皆为不熟读细品《红楼梦》之故也。
其实也难怪诸位红学大师如此强解《红楼梦》,在胡适考订的那个乾隆年间北京曹雪芹身边,既找不到十二个女诗人的生活原型,更找不到芦雪庵这样芦花如雪、推窗垂钓、锦心绣口、割膻啖腥的场所。大师们戴着曹雪芹眼镜解读《红楼梦》,当然只好用王子猷或李贺之典强解“棹雪而来”了。其实,只要摘下曹雪芹眼镜,亲自去洪昇和蕉园诗社十二姐妹的故乡杭州西溪走一走,《红楼梦》大观园中的所有园林建筑之原型都会活脱脱呈现在你的眼前。书中这个芦雪庵,其原型就是西溪蒹葭深处之秋雪庵,位置就在蔡义江大师任教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附近,您不妨也仿照宝玉“棹雪而来”,亲自去踏看一下,相信就不会再去另寻莫名其妙的王子猷之典了。
杭州西溪最著名的景物有“三雪”:冬季梅为香雪,春季桃为绛雪,秋季芦为秋雪。秋雪之景主要在秋雪庵。据《西湖报道》(2004-09-17)《蒹葭深处秋雪庵》载:秋雪庵在西溪东北部的蒹葭深处,那儿河荡相连,芦苇茂盛,鹭鸟低飞,莽莽苍苍。秋雪庵最早名叫大圣庵,始建于宋孝宗淳熙初年,后改名为资寿院。据《西溪梵隐志》记载:因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故明代大文人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曰“秋雪”,并由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书额。
到了秋雪庵,您便知道《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诗句之精妙了。据《西湖报道》肖单文章:秋雪庵是西溪景致最佳处,举目四眺,远处、秦亭山、北高峰、法华山、美人峰、石人岭映入眼帘;四周千顷蒹葭十里洲,秋风起时,芦获满滩,水波弥漫,上下一色。西溪之芦苇很特别,除了普通芦苇外,还有一种“芦竹”,不仅茎杆异常高大,蓼花也更加洁白。每到秋季,芦雪庵四周一片洁白,恰如漫山遍野白雪覆盖。
《红楼梦》作者以此处为原型去写海棠社故事,不过把“秋雪庵”换了个名字“芦雪庵”而已,“秋雪”和“芦雪”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嘛。书中宝哥哥所居怡红院原型乃是洪昇的故园洪钟别业,林妹妹所居潇湘馆原型为蕉园即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从洪钟别业或蕉园去秋雪庵别无他途,必须走水路“棹雪而来”。从秋雪庵“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这个竹桥的原型,便是架在流香溪口的藕香桥,流香溪在书中变成了“沁芳溪”,而藕香桥的名字都与书中描写完全相同。流香溪源出花坞,这里便是宝姐姐所居蘅芜苑的原型。由此可见,《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芦雪庵与大观园各处的相对位置,完全与实地相符,一丝不差,一丝不乱。
明朝后期秋雪庵已荒废,崇祯七年,沈氏兄弟沈应潮、沈应科重修庵堂,拓庵为院,并招陈继儒、董其昌等名家提名书额,遂成一方游览胜地。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就是沈家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和姐妹们于康熙初期在蕉园结诗社时,秋雪庵是她们经常活动的场所。所以,《红楼梦》中以蕉园姐妹为原型描写赛诗郊游活动,地点当然要选在秋雪庵,也就是书中的芦雪庵。书中所写的姐妹们在这里赛诗赏梅、烤鹿肉吃等场景,应该就是按照蕉园姐妹们当年的风雅生活如实加以刻画的。
《红楼梦》书中探春的这篇请柬,细读之下,似乎倒不像请帖,而像一篇成立诗社的启示,就叫做《海棠社启》也无妨。据史料记载,蕉园诗社成立之初,其发起人顾之琼确实起草了一篇《蕉园诗社启》,超凡脱俗,意境清新,在当时传为美谈。可惜的是,这篇有史以来第一篇女子诗社成立之启示,原文早已失传了。《红楼梦》作者是否是按照《蕉园诗社启》,去写的探春请柬,就不得而知了。
“秋雪”二字意境很美,也很冷。在秋季的明月下来到秋雪庵,举目一望清冷无际的芦苇滩,不由得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名利俱灰、茫茫白地的悲怆意境。历代文人墨客对秋雪庵都情有独钟,在此留下许多诗词墨宝。特别是那些失意文人,徘徊在秋雪庵的茫茫芦雪中,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红楼梦》的创作,何尝不是洪昇在“无材补天”的“大无可如何”之际,对照秋雪庵的茫茫芦雪,回忆昔日姐妹们在此结社赋诗的风流韵事,立志为姐妹们“闺阁昭传”所写的末世悲歌。迄今在秋雪庵的历代哲人祠中,蕉园女诗人的芳名仍然在列。《红楼梦》作者洪昇与明末清初洪顾钱黄四大家族,以及前后结成两期蕉园诗社的十二个聪明美丽的女诗人,所经历的悲剧下场,恰如一轮秋月映照下的秋雪庵,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当代红学的开山鼻祖——蔡元培和胡适之先生,也曾以自己的日记,各自为《红楼梦》作者洪昇的故园西溪留下了一页美丽的纪录。虽然他们由于历史的局限,并不曾考证或索隐出《红楼梦》依托蕉园姐妹生活素材,与大观园姐妹形象的文学建构,当然也没有看出西溪美景与大观园的渊源关系,但作为一代红学宗师,他们在西溪留下的足迹和笔迹,也不能不说是红学史上足资不朽的一段佳话。
不只是胡适之与蔡元培,徐志摩、郁达夫、陈大悲、张大千、康有为等中国文人名人,也都慕名而来游览并歌咏过西溪美景,有些人还“棹雪而来”亲自游历过秋雪庵。大诗人徐志摩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还在怀念秋雪庵的美妙芦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这秋月是缤纷的碎玉,芦田是仙家的别殿;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我映影在秋雪庵前”。“这时候芦雪在明月下翻舞,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奥妙,我正想谱一折人生的新歌,啊,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

附录:
1.《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徐志摩: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
我捡起一枝肥圆的芦梗,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这秋月是纷飞的碎玉,芦田是神仙的别殿;
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先吹我心中的欢喜──清风吹露芦雪的酥胸;
我再弄我欢喜的心机,芦田中见万点飞萤。

我记起了我生平的惆怅,中怀不禁一阵的凄迷,
笛韵中也听出了新来凄凉,近水间有断续的蛙啼。

这时候芦雪在明月下翻舞,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奥妙,
我正想谱一折人生的新歌,啊,那芦笛(碎了)再不成音调!

这秋月是缤纷的碎玉,芦田是仙家的别殿;
我弄一弄芦管的幽乐,──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捡起一支肥圆的芦梗,在这秋月下的芦田;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3.秋雪庵图片
2010年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