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无材补天孤山恨怀金悼玉西泠情——《红楼梦》爱恨情缘与杭州西湖文化

2024-04-30 14:22阅读:
分类: 文学解析

无材补天孤山恨 怀金悼玉西泠情
——《红楼梦》爱恨情缘与杭州西湖文化
(附:《红楼梦》无材补天、怀金悼玉意境考证论文四篇)
土默热
内容提要:
当玛瑙坡的无材补天,慕才亭的怀金悼玉,小青墓的“焚稿断情”,放鹤亭的霜晓寒姿,水仙庵的翩若惊鸿,外行宫的蓬莱仙境,梅花屿的六桥香风,一齐汇集到《红楼梦》书中时,您不能不承认,红楼文化与西泠文化意境的特殊密切关系;您不能不承认,《红楼梦》小说的创作构思就在孤山稗畦草堂(脂砚斋)的文化意境中。

情悠悠,恨悠悠……。对《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着听;听
什么?听曲中惆怅的爱恨之情。《红楼梦》是一部言情作品。对书中处处洋溢的这个字,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男女之情,而是作者经历了一场人生梦幻之后,在小说创作地点传统文化意境的感染下,所产生的那种极为深刻复杂的情感。归纳一下《红楼梦》作者情感的主要内涵,也不外就是“情悠悠、恨悠悠”,即 怀金悼玉之情和无材补天之恨——这在作品开篇的作者自云中说的很清楚,并非谁胡乱阐释。
问世间情为何物?人心中爱恨而已。毛老人家曾说过: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么《红楼梦》作者爱恨情感所产生的缘故是什么,又产生于何时何地呢?主观上是作者经历的一场人生梦幻后的人生感悟,客观上也是作品创作地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境所催生。情和恨就像一粒种子,需要埋在适宜的土壤里才能发芽生长一样。《红楼梦》作者的无材补天之恨和怀金悼玉之情,就是杭州西湖孤山(西泠)文化孕育催生的大戏剧家洪昇挥之不去的爱恨情缘。
杭州西湖之孤山,古称孤屿,亦称西泠,孤峙于西湖之烟波浩渺中,这里自然风光美丽,文化底蕴丰厚,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蓬莱宫在水中央著名诗句讴歌这里,故历来文人骚客又称孤屿为蓬莱仙境据《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洪之则(洪昇之女)跋记载: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先后经历了天伦之变抄家之难斥革下狱、奉敕填词”之痛的洪昇,从北京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筑稗畦草堂安顿妻小,亦为自己晚年遥望葛岭祖居国公府抒发胸中感慨的吟啸之地
洪昇在这里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杂剧《四婵娟》,因此稗畦草堂亦称四婵娟室,有《洪昉思四婵娟室填词图》为证。《四婵娟》杂剧歌颂的是我国古代的四个才女,与《红楼梦》才女崇拜主旨相同,创作时间亦同时。在《卫茂漪簪花传笔阵》一章中,写王羲之学书期间拜女才子卫夫人为师,所携拜师礼为浥露古松,半规铜雀,这应该就是脂砚斋的出处。说穿了,脂砚斋就是四婵娟室的别名,就是洪昇夫妇共用的书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在稗畦草堂创作并评点的,吴吴山三妇和蕉园十二钗《评牡丹亭还魂记》也是在这里进行的。
稗畦草堂所在地孤山玛瑙坡,山中石径上星星点点分布着一种红色玛瑙石,宋代诗僧智圆有诗歌颂此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刚刚被朝廷斥革了功名,永远断绝仕途经济道路的洪昇,此时正处于《红楼梦》作者自云的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用玛瑙坡女娲弃石来表达自己无材补天之恨,实在是不二选择。癞头和尚所说只好踮脚蠢物石头,其作品形象和文化寓意,就出自这踮脚孤山人行小径的玛瑙石。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曲子第一句所唱,正是洪昇结庐孤山时的心情。怀金悼玉四字的文化意境,就出自玛瑙坡的近邻、西泠桥头苏小小墓,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慕才亭上那副千古名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乃是用典,铸金就是怀金埋玉就是悼玉在这千古怀金悼玉之文化沃土上,洪昇怎能不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洪昇的另一部作品《长生殿》,写的也是怀金悼玉的故事,《长生殿》第二十五出题目就叫做《埋玉》。《长生殿》的创作地虽然不在孤山,但《稗畦草堂版长生殿》的出版地却是在孤山无疑。为了演绎好《红楼梦》怀金悼玉故事,洪昇自觉不自觉地将《长生殿》中的钗盒情缘故事架构,衔玉而生木石前盟白首双星人间风月司离恨天灌愁海等基本概念,都照搬到《红楼梦》书中来,用戏剧传奇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小说《红楼梦》。
谈到孤山文化,不能不谈最有影响力的“梅妻鹤子”故事。北宋年间的和靖先生林逋处士,隐居于西湖孤山之巢居阁,植梅树三百株为生,豢养两仙鹤为伴。一生不婚不宦,肃然自适,成为隐逸文化高士的代表。《红楼梦》中“占花名儿”游戏,李纨所抽之签,画着一支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和一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就是暗用林逋梅妻鹤子的意境,来形容“稻香老农”的思想品格。“竹篱茅舍自甘心”诗句出自北宋诗人王淇的《梅》诗,“老梅”和“霜晓寒姿”的文化意境,出自南宋诗人张道洽的《吟梅》诗。
就在这梅妻鹤子的放鹤亭侧,旧时还有一座水仙庵,庵中供奉的神像,一说乃是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另一说为西湖水仙。水仙庵的历史很悠久,北宋时苏轼就曾将林逋祠“配食”水仙王。林逋祠的楹联就说“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水仙祠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就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红楼梦》作者绝不会丢弃这个文化气氛浓郁的孤山水仙庵不用,在书中就描写了一个宝玉领着茗烟儿,特特跑到水仙庵,祭祀冤死的丫鬟金钏的故事。
孤山又是康熙南巡在杭州的外行宫所在地,其内行宫在吴山大观,故《红楼梦》元妃省亲之行宫称大观园。书中所写寻春问腊到蓬莱六桥梅花香刺骨等,都是按照孤山探梅创作的。当玛瑙坡的无材补天,苏小墓的怀金悼玉,小青坟的“焚稿断情”,放鹤亭的霜晓寒姿,水仙庵的翩若惊鸿,外行宫的蓬莱仙境,梅花屿的六桥香风,一齐汇集到《红楼梦》书中时,您不能不承认,红楼文化与西泠文化意境的特殊密切关系;不能不承认《红楼梦》小说的创作构思就在孤山稗畦草堂的文化意境中。
20155

“怀金悼玉”红楼梦 “铸金埋玉”慕才亭
土默热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太虚幻境曲。“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杭州孤山“慕才亭”上的对联,写的是南朝时西陵才妓苏小小。“怀金悼玉”与“铸金埋玉”,在“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杭州六朝遗迹西泠孤山碰头了——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红楼梦》“怀金悼玉”,典出苏小墓“筑金埋玉”;“怀金悼玉”和“铸金埋玉”,其实是一个意思!
“埋玉”一词典出《梁书·陆云公传》:不谓华龄,方春掩质,埋玉之恨,抚事多情。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名全每困於鑠金,身没谁恨其埋玉。“埋玉”一词本义有二,可指埋葬有才华的人,亦可指埋葬女子;倘如同苏小小墓前慕才亭上联语那样,同时指埋葬有才华的女子,则更确。《长生殿》中写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驿的一出,关目就叫《埋玉》;《红楼梦》曲中的“悼玉”,也大体是同样的意思吧?
“铸金”一词,典出《庄子·大宗师》: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鋣!’”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侧,朝夕论政。“铸金”所喻乃思贤、纳士、慕才之义。苏小小墓前联语之“铸金”,亦指仰慕怀念其德才之义,故其墓前之亭命名是“慕才亭”,套用的就是越王怀范蠡之典。《红楼梦》中的“怀金”,与此含义也大体相同吧?
第一个同时使用“铸金埋玉”之词的,就是杭州孤山苏小小墓上所建六角亭“慕才亭”之联语:“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朝才妓苏小小与才子阮郁“结同心”的这段感情虽然以伤心收场,但受她侠义资助的另一才子鲍仁,却完成了她“生在西泠,死在西泠,埋骨西泠,不负一生好山水”的遗愿,为其在这里堆起埋玉的香丘,并在其上构建了一座铸金的“慕才亭”。
西湖有幸,湖水孕育了这位多情才女;孤山有幸,青山香殓了这位风月人物。 苏小小生前名气就很大,死后更有诸多文人墨客投诗凭吊,历代歌咏她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但所有诗文的意境,都比不上“慕才亭”上的这副千古名联,更直指人心、震憾人心:“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也为明末清初《红楼梦》的诞生,埋下了“怀金悼玉”的千古情思。“怀金悼玉”四个字,只能是化用慕才亭“铸金埋玉”意境的产物。
其实,在杭州西湖与孤山“铸金埋玉”的,何止苏小小一人。就在孤山玛瑙坡旁,还有一座“铸金埋玉”的小小石坟,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冯小青女史之墓。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更加多情的悲催故事。冯小青乃广陵(今扬州)人,生于明朝末世。出身名门,才貌出众,家遭变故,不幸从小被卖入娼门。芳龄十六时,被杭州名士冯千秋买回家中纳为妾侍。
因大妇崔氏不容,冯千秋扛不住河东狮吼,可怜的小青被幽禁在四面环水的孤山放鹤亭边冯家别业快雪堂中。孤山的清冷孤凄,小青只能顾影自怜,更加重了心中的幽怨。不久即染上重病,为求早死又拒绝服药,年未满十八便撒手人寰。死后诗稿被焚,焚余得残诗十首,其一曰:稽首慈云大士前,不升净土不升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活画出一代才女的情痴情怨。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在冯小青身上,有太多太多《红楼梦》书中人物林黛玉、甄英莲(香菱)的影子:诗人才女,籍贯广陵,出身名门,旷世才情,家遭变故,为人妾侍,大妇悍妒,冷雨幽窗,孤寂清冷,身染沉疴,拒绝服药,焚稿断情……。这一切一切,如果都归结为偶然的巧合,那可真不知文学为何物了!
在杭州“铸金埋玉”的才女,又岂止是苏小小、冯小青二人,千古才女朱淑真,李清照,琴操,蕉园诗社十二钗,埋玉香丘皆在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西湖断桥、雷峰塔下白娘子许仙的凄美故事,万松书院、长桥送别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哀婉故事,也无不发源于杭州,并从这里走向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爱情悲剧的经典。三生石缘结三生,三生石畔的这方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情教爱河、“铸金埋玉”的圣地!
《红楼梦》是一首凄美的诗,《红楼梦》是一曲哀怨的歌,读懂诗和歌需要悟性。悟什么?怎么悟?必须在“铸金埋玉”之化境中,领略书中“怀金悼玉”文化的源流。没有苏小小、冯小青、蕉园女诗人的“铸金埋玉”之诗,没有白娘子、祝英台、琴操的怜香惜玉之歌,就没有书中那些“怀金悼玉”故事产生的文化沃土和阳光雨露,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的文化之魂。
“地陷东南”后的杭州才子洪昇,历经一生的爱恨情缘磨折,在因《长生殿》“埋玉”而折戟后,晚年筑“稗畦草堂”于孤山玛瑙坡。就在冯小青墓側的“阶柳庭花”下,以“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为意境,以自己“无材补天”的人生遭际为原型,歌咏出书中那块玛瑙顽石贾宝玉之诗;就在“慕才亭”旁的“晨风月夕”中,以铸金埋玉“水做骨肉的女儿”为意境,以蕉园诗社姐妹真实生活为素材,吟唱出感天动地的“怀金悼玉”之曲!
《红楼梦》是西湖、西溪、西泠风月文化长河中的一叶扁舟,《红楼梦》是孤山、断桥爱情源流中的一首绝唱,《红楼梦》是“铸金埋玉”之地生长出的一朵“怀金悼玉”阆苑仙葩!“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这是在杭州创作《水浒传》的施耐庵诗,其心境与在三生石畔创作《石头记》的洪昉思,是共通的——为什么?是因为对西湖西溪“铸金埋玉”文化的共同感悟。
杭州的朋友们,江南的朋友们,你们就生活在“铸金埋玉”的风月繁华之乡,你们这些苏小小、朱淑真、冯小青、柴静仪、钱凤纶、林以宁、黄兰次的老邻旧居,领略《红楼梦》的“怀金悼玉”之情,比我这个铁马金戈性格的塞上大汉,更懂得什么文化对《红楼梦》的孕育滋养之功。不能再让旗人包衣曹雪芹那些乌七八糟故事,再玷污江南水做骨肉的红楼女儿了;不能让曹学家那些旗人文化的曲解,再污染温柔多情的西湖文化了。

2012.12

玛瑙坡前补天石
——兼论《红楼梦》通灵宝玉之象征意义
土默热
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
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
——宋 释智圆《玛瑙坡四咏》

《红楼梦》小说原名《石头记》,作品开篇便描述“地陷东南”之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却莫名其妙地“独留一石未用”,遗弃在大荒山下。后来这块弃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施以法力,幻化为一块“通灵宝玉”,并将其携入人间,历经重重悲欢离合,复又变成石头,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石头上所记的故事,便是这部《石头记》。
《红楼梦》开篇关于这块石头的描述,先后使用了两个神话(称之为寓言似更确):一是上述的娲皇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炼石补天,复又弃石不用,以致石头“造历凡劫”的故事;二是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以甘露滋养绛珠草,引出绛珠仙子下凡以终生泪水酬报其“灌溉之情”的故事。且不说红学界关于神瑛和石头是一是二的争论,反正“瑛”的意思就是指“似玉之美石”,两个故事的共同点都是石头下临凡间的悲欢离合事迹,姑作一块石头考证研究当无大误。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关于这块“通灵宝玉”形体的描绘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八回中是这样描述和批注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甲戌侧批:体。】灿若明霞,【甲戌侧批:色。】莹润如酥,【甲戌侧批:质。】五色花纹缠护。【甲戌侧批:文。】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戌侧批:注明。】”这就非常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了“通灵宝玉”的模样:是一块如雀卵般大小,呈晶莹剔透的红色,上有五色花纹萦绕的“宝玉”第三十五回描写宝玉请宝钗的丫环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说“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所谓“犯了色”就是重了颜色的意思,也说明这块石头是一块红色的“宝玉”。
书中还有几处关于这块石头形体的描述:那疯僧跛道将青埂峰“蠢物”石头幻化之后,将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可见这块石头上是可以镌写文字的。究竟镌写了什么文字呢?第三十五回描写薛宝钗在观看通灵宝玉时,口中所念玉上所镌之文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马上想到与自己项圈上的两句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儿。脂本《石头记》还用篆文具体描绘了石上字迹的形状。
红学界关于这块石头(通灵宝玉)创作时取材原型的研究,多是从石头的形体开始的。“任南”等网友的博客文章介绍,到目前为止,关于通灵宝玉原型说约略有以下几种:一是 红丝石说,认为产于山东临朐县老崖固山东退休工人刘铄持此说。二红丝雨花石说,认为出于江苏六合县有雨花石藏者数人持此说。三是玛瑙,认为通灵宝玉的形体为红白丝相间缠绕的玛瑙具体产地甚多玉雕大师李博生先生持此说。四是赤玉或“红玉”说,其产地主要在新疆和田,红界“奇才”霍国玲女士持此说。
细思以上诸说,所考证的原型之石,虽与《红楼梦》书中描写的通灵宝玉,形体上均不无相似之处,但按照“形神兼备”的原理,则均有不合之处。山东红丝石虽是制砚佳材,但并非玉质,亦与女娲炼石补天之说不相关合南京雨花石形体虽近书中描绘,但毕竟是石英质之物,且历来无雨花石可“灵”之说;至于各地泛泛出产的玛瑙石,可谓亦石亦玉,但却没有考证出其与“无材补天”的关系;至于“赤玉”或“红玉”说,红宝石确为珍贵之玉石,但怎么能与女娲补天的弃石联系起来呢?
我们考证《红楼梦》作者所描绘之女娲弃用的补天石,也就是宝玉项上挂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仅凭作品中对其形体、颜色、质地的描写,简单地去同某种石头形象加以附会是不行的。《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其本质是一首诗,诗言志,作者以通灵宝玉比附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也就是比附慨叹自己的人生志趣和遭遇,绝不仅仅是形体上的相似,更重要的在于精神上的相通,在于抒发自己内心那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之抑郁不平之气。作者之所以要用这块亦石亦玉的石头作为自己的幻象,也必有不得不如此比附的理由即文学环境。以上四种说法,不论与红楼故事,还是该书作者,都不能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因此也无法令读者信服。
如果必须在以上四说中择其一善而从之,我这里倒是倾向于玉雕大师李博生先生的“玛瑙石说”。不过我的“玛瑙石说”却并非指全国各地泛泛出产的普通玛瑙石,而是特指杭州玛瑙坡上出产的那个“无材补天”的玛瑙!主要理由有四:其一,这里的玛瑙石在传统文化中,确实被历代文人比附为女娲弃用的补天石而加以歌咏;其二,《红楼梦》作者的祖宗庐墓就在这玛瑙石的产地,作者有以此石比附自己出身的充分理由;其三,作者人生中确曾遭遇过“娲皇弃置不用”的人生境遇,有以娲皇弃石比附自己遭际的足够动机;其四,小说的著书地点还是在这娲皇遗弃玛瑙石的产地,作者确有如此信手写入书中的创作冲动。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晚明大文人张岱在明清鼎革“地陷东南”之际,曾写过一部回忆录《西湖梦寻》。书中记叙杭州宝石山葛岭之侧,有个令他终生不能忘怀的“玛瑙坡”:“玛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看,这个在宝石山保叔塔西的玛瑙坡,出产一种“碎石文莹、质若玛瑙”,似玉又似石的“假宝玉”。这种假宝玉经常被当地土人采集来,用以镌刻图篆,随身携带。据此描述您能联想到《红楼梦》贾宝玉项上挂着的那块刻有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的来历吗?
张岱所描写的的玛瑙坡,在我国文化史上已有千年之久的传承。《全唐诗》中方干的《赠玛瑙山禅者》,既是歌颂此地。而写玛瑙坡的作品最集中的时代见于《全宋诗》,如陆游有诗《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杨蟠有诗《玛瑙坡》:“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可证杭州玛瑙坡唐宋时就因盛产玛瑙石而名。写玛瑙坡最多的诗人是宋代的释智圆,有《玛瑙坡即事》、《玛瑙坡四咏》、《玛瑙院居戏题三首》、《孤山诗二首》等。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白傅湖西玛瑙坡,轩窗萧酒瀁烟波。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高僧,他栖身的玛瑙院在杭州西湖附近孤山的玛瑙坡上。
释智圆(9761022)是北宋初年佛教天台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传。释智圆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续藏经》中收录。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湖澄秋夜月,山碧晚晴天释智圆不仅对玛瑙坡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更以诗的形式描绘了他对玛瑙石“无材补天”、冷落寒烟的感慨:“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这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史上,第一次将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比喻为坚贞的“补天石”,并第一次将此补天石,比喻为遭女娲遗弃冷落寒烟的诗作。
释智圆的诗,是在为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鸣不平吗?显然是一种目送手挥借物言志的说法,是从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的心境出发,借玛瑙石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感慨。亲爱的红迷朋友们,当你看了释智圆的这首诗,对《红楼梦》作者何以要借“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顽石名义,来撰写此书,何以要把主人公“神瑛侍者”处理成佛教领域的“侍者”身份,其内心深处的隐曲和寄托,应该有新的认识吧?
交代至此,应该说明一下杭州玛瑙寺的沿革以及与《红楼梦》作者人生的渊源关系了。玛瑙坡所在地宝石山西岭,就是杭州“葛岭”,又称“葛洪川”,即我国道教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葛仙”修仙得道的地方。 玛瑙寺最初兴建就在葛洪去世后的东晋“末世”,因建在“质若玛瑙”的山麓,故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六朝佛教兴盛的景象,不难推断玛瑙寺兴建之初的光彩。至隋唐后的五代年间,吴越国钱氏笃信佛教,又一次大兴寺院,包括钱塘门外昭庆寺、南屏山净慈寺、天竺法喜寺以及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都是此时奠定的基础。玛瑙寺的第二次兴盛也在此时。
吴越国钱王重建玛瑙寺却没有在它的原址葛岭,而是另选葛岭对岸孤山上碧波环绕、宛若仙境的“玛瑙坡”。“岿介两湖之间”,“辟禅关据西湖之胜也”,使一片梵宇秀出湖心,大有白居易“蓬莱宫在水中央”诗的意趣。再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玛瑙寺又迁回到葛岭山麓重建。元明以后,由于元朝的文化衰落、明朝的重道轻佛,玛瑙寺日渐衰落。它的最后一抹文化亮色,就在明末清初文人张岱撰写的《西湖梦寻》一梦中。张岱除写了散文《玛瑙坡》外,还为这里写了一首题为《玛瑙寺长鸣钟》的长诗,仍把玛瑙寺与女娲炼石补天联系起来:
“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黎日夜忙。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玛瑙石的女娲炼石寓意,以及玛瑙寺的两次迁址,与《红楼梦》创作有什么必然联系么?答案是肯定的。康熙二十八年,杭州“三生石畔”的才子洪昇,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期间,因“国丧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的严厉处分,终生失去了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机会。在狼狈逃回故乡杭州之后,利用十年时间,回顾自己“于国于家无望”的悲剧人生,以及洪氏百年望族从“诗礼簪缨”走向“茫茫白地”的悲惨历程,并立志为可亲可爱的蕉园女诗人姐妹“闺阁昭传”,创作了感天动地的红楼一梦(严格说是《石头记》,即该书前八十回)。创作中,洪昇以女娲遗弃的补天石自譬,述说自己“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人生,不是再恰当不过了么?
洪昇以玛瑙坡的玛瑙石自譬,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的祖宗庐墓就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之下;他自己名“昇”字“昉思”的来源,也出自宝石山初阳台。南宋初年的魏国忠宣公洪皓,以及他的三个身居宰相之职的儿子“三洪学士”洪适、洪遵、洪迈,所居之“敕建国公府”,就在宝石山葛岭的玛瑙寺之侧。直到明末清初,魏国忠宣公洪皓的祠堂,也就是洪氏家族的家庙,经千年传承仍屹立在这里。唐朝时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也有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因此,洪昇将自己比喻为玛瑙坡出产的那块形似玛瑙,实则顽石的“通灵宝玉”,比喻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宝石山又名赤霞山,以宝石流霞著名),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寄托,又阐明了自己的身世来源,不是最合理的文学比附么?
《红楼梦》创作与杭州“玛瑙石”的不解之缘还有一层。洪昇晚年从北京逃回故乡,在孤山搭建“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并在这个“茅檐蓬牖”、“阶柳庭花”的场所创作《石头记》。这里又恰恰位于吴越国时玛瑙寺故址“玛瑙坡”所在地,杭州历史上著名的悲剧女性苏小小墓和冯小青坟,也葬在这里。“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慕才亭上的这幅千古名联,就是《红楼梦》“怀金悼玉”创作主旨的出处吧!就在这个为“情”之一字笼罩的孤山玛瑙坡上,洪昇抚今追昔,托名石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斯时,斯地,斯人,正是《红楼梦》作者洪昇的最合理选择吧?
笔者过去曾多次写过关于“贾宝玉与杭州假宝石”的考证文章,说的都是以葛岭宝石山玛瑙石为通灵宝玉原型。此文又从对孤山玛瑙坡上女娲遗弃补天石的角度,在文化层面上对洪昇何以作此寄托做出更深入的解释,相信有助于广大红迷摆脱主流红学即曹学的种种不经不文之附会,进一步加深对《红楼梦》作品思想文化的正确理解。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还不妨亲自到杭州西湖孤山玛瑙坡一游,在这里脚踏人行小径上“供人踮脚”的玛瑙石,遥望对岸葛岭宝石山洪氏家族祖宗庐墓,模仿洪昇“无材补天”的心境,亲口朗诵一番释智圆的诗:“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尝试悟一悟当年洪昇在此创作《红楼梦》的心灵震颤,便知余言不谬也。
20128月底初稿

从通灵宝玉三大功能看其红玛瑙石长命锁本相
土默热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书名本义就是一块“无材补天”的石头记录自己“造历凡劫”,历经悲欢离合后复归大荒山的故事。这块石头在人间的幻象,就是挂在主人公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美玉,即“通灵宝玉”;他的本相,就是一块俗称的“长命锁”,并且是一块以红玛瑙石制成的长命锁。
请看《红楼梦》第三回描写宝玉出场时的文字:“及至进来,原来是一个青年公子,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随后写宝玉换装,再看已换了冠带,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这块挂在宝玉脖子上的美玉,并非浑朴未凿的原始形状,而是一块人工加工过的,有眼可穿丝绦、有字镌刻其上的玉石。书中第一回写疯僧“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为什么是“可佩可拿”呢?因为上头有现成的穿眼(见第三回袭人语)。一块“雀卵”般大小的美玉,上面有眼可穿线佩带,其上还镌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吉利文字,显然就是旧时儿童佩戴的“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乃是旧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以金银、玉石或者铜钱制成的装饰物。为儿童挂长命锁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按照旧时迷信的说法,认为只要给孩子佩挂上这种装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孩子好养活,一生健康幸福。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时起,就要为之制作并佩戴“长命锁”。给孩子制作“长命锁”者,可以是孩子的父母,也可以是多福多寿的尊长身份者,还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僧人道士。《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美玉,就是“疯僧跛道”幻化制成的。
图一、图二:红玛瑙石制作的“长命锁”

笔者在《玛瑙坡前补天石》一文中,考证贾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美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乃是以红色缠丝玛瑙石制成的长命锁。为什么一定要用红色缠丝玛瑙石来制作“长命锁”呢?俗言“千种玛瑙万种玉”,主要有红、白、黑三种颜色,各种颜色中还有纹如缠丝的,其中红色缠丝玛瑙被称为高贵的上品,故《格古要论》有玛瑙无红一世穷之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方面原因。
我们知道:宝玉佩带的那块美玉正面,镌有通灵宝玉四个大字,下面还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两行小字,其反面则镌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三排竖行小字。我们姑且把反面这三行文字,就理解为这块“长命锁”的功能吧。而玛瑙石特别是红玛瑙石,在传说中的宗教功能,恰恰与此相吻合。
玛瑙一词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佛教传入中国后,被音译改称为“玛瑙”。玛瑙是佛教“七宝”(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七种)之一,在七宝中代表“长寿之石”,被赋予了“佛无量寿”的信念,因此佩带此石,有辟邪消灾的奇特功效,并可以增加无量功德,所以是古时为儿童制作“长命锁”的首选宝石。宝玉那块美玉所具有的除邪祟、疗冤疾”功能,于此便可知端的。
那么又为什么说这块长命锁还具有“知祸福的功能呢?源于佛教认为玛瑙石本身具有一种趋福避祸的内在灵性,能为主人带来福乐安康的天生缘分,帮助主人逢凶化吉,避难呈祥。据说被主人长久佩带,还能能和主人心心相印,使主人心想事成;睡觉时将玛瑙石长命锁放置于枕下,还有助于安枕无忧,并带来夜夜好梦。所以《红楼梦》书中描写袭人服侍宝玉,每天晚上必须要将他项上的通灵宝玉摘下来,用帕子包好安置于枕下。
以上可见,贾宝玉佩带的那块 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的美玉,实质上就是一块红色缠丝玛瑙石做的长命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本身就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佩带一个高贵吉祥的红玛瑙石“长命锁”非常自然,与他的嫡传独子(长子贾珠已逝)继承人身份也十分贴切。作者之所以将其描写为宝玉“落草”时口中衔来,并具有“通灵”之神奇功能,除了源自佛教“七宝”之一玛瑙石的传说外,还具有另一种象征意义,从其性质和功能两方面,都象征着作者即书中主人公“人之初”那颗鲜红的心。
《红楼梦》书中关于贾宝玉佩带“通灵宝玉”的描写,应该是《红楼梦》一书出自杭州,作者为洪昇的过硬证据之一。首先,洪昇在杭州的人生足迹,都与“玛瑙坡”的玛瑙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洪昇的祖宗庐墓洪皓的忠宣公祠堂就位于宝石山葛岭的玛瑙寺附近,其地是杭州玛瑙石的主产地。洪昇出生后以及少年时,尊长将在祖宗庐墓之地采得的一块红玛瑙,按照佛教“七宝”的传说,为其做成“长命锁”佩带项间,乃是极其合理的推测。
其次,洪昇历经人生波折,晚年结庐著书的稗畦草堂,正位于孤山玛瑙坡。这里是宋代天台宗高僧释智圆写“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的地方。洪昇历经家国之难“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回到故乡,在这里将自己比喻为女娲遗弃的“无材补天”顽石,比喻为“赤霞宫神瑛侍者”,都有充分的理由。“长命锁”及其上面镌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文字,都是“长生”的意思,而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就是《长生殿》,以“长命锁”象征《长生殿》,也不是难以理解的隐喻。
中国的玛瑙石产地很多,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贾宝玉脖子上挂的这块玛瑙石就是产自杭州,并且是洪昇佩带的呢?难道曹雪芹小时候就不能在北京找到一块玛瑙石“长命锁”佩带吗?我国明清时,有玛瑙石长命锁者多矣,但具有《红楼梦》所写文化隐喻的长命锁则只能在杭州,只能为洪昇所佩。笔者在红楼“贾宝玉”和杭州“假宝石”》(见《土默热红学》一文中,曾引用了2005年8月24日杭州西湖网站刊出一篇文章,题目为《宝石山上的游步道上有宝石》,全文如下:
宝石山的游步道上有宝石(2005-08-24 02:28:44)
到昨天为止,杭州一家搬运公司的胡文朝已从西湖周边搬了5块大石头。昨天宝石山上的那块,算比较小的,大概三四百公斤。另外4块,最大的一块要数余杭中泰乡中联村的白云岩(《都市快报》815日曾报道),还有一块采自中村杭州市驾校对面的石龙山;一块采自闲林埠的钼铁矿;一块采自凤凰山上,花了一个星期抬下来(都市快报819日曾报道)。
地质专家方起东,浙江教育学院地理系老师,最清楚这些石头的意义。它们统统是方老师前段时间不停钻山、四处踏看寻来的。和他一块钻山的还有两位:浙江工商大学的傅肃雷、浙江大学的竺国强。
在他们眼中,这些石头都会说话,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胡文朝昨天从宝石山上搬下来的石头,取自山南,奇怪的是,石头上面嵌着一些红红的石块,一眼看去,熠熠生辉,就像宝石。方老师说,事实上,宝石山上很多石头,都嵌着宝石,有的游步道上也可看到。
宝石,经化学成分研究,是一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酸性岩浆的碎块,主要成分是含铁的二氧化硅。
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杭州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的火山喷发,滚滚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上,而后坠落的火山灰、火山角砾、熔岩碎块堆积成了西湖周边的山:中间最高部分为葛岭;西北处为挂牌山,通过栖霞岭与葛岭相接;东面较矮的则为宝石山;还有一部分离得比较远,后来又被西湖水相隔,孤立在水中,人称孤山
宝石山上的宝石,就在这场巨变中形成。
(记者陈奕 都市快报》)
文中所说的这些“熠熠生辉红色宝石”,就是杭州出产的红玛瑙石。这种红玛瑙石的产地主要在葛岭、宝石山、挂牌山、栖霞岭和孤山一带。葛岭、宝石山就是洪昇祖宗庐墓的所在地,就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出身的“赤霞宫”所在地;而挂牌山、栖霞岭也与洪氏祖先直接相关,葛岭洪忠宣公祠堂联(明陈继儒撰):“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数椽长傍鄂王坟”,鄂王坟就是岳王庙,其地就在挂牌山栖霞岭。而洪昇晚年结庐的孤屿(孤山的古称)玛瑙坡,释智圆讴歌的女娲遗弃补天石就在这里。
我国其他地方虽然也产玛瑙石,但您能把曹雪芹同以上这些文化寄托联系起来吗?能同《红楼梦》中所写“通灵宝玉”的种种比附联系起来吗?显然不能。红玛瑙石,长命锁(寄名锁),趋吉避凶,“仙寿恒昌”,《长生殿》,宝石山,葛岭,玛瑙坡,忠宣公祠,智圆长老,女娲弃石,无材补天,等等,这一切一切,都同一部作品《红楼梦》藕断丝连,都同一个文学家洪昇密切相关。在文化意义上,《红楼梦》“通灵宝玉”的描写,没有任何其它巧合之可能!
20129月初稿


通灵宝玉为什么“只好踮脚”
土默热

今天挑一件虽小但却有趣的故事谈谈红楼文化,这就是大荒山那块“性灵”而“质蠢”的石头为什么“只好踮脚”?且看《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大荒山顽石欲造历凡劫,恳求疯僧跛道将其携到人世。那僧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

既然是个“宝物”,虽然“质蠢”,却又“性灵”,其用途何至于“只好踮脚”?您如果不到这块石头的出处亲自看一看,还真的不知道这“踮脚”二字的妙处。笔者在《贾宝玉和杭州假宝石》、《玛瑙坡前补天石》等文章中,对这块石头的出处和寓意已做了详尽的考证分析。原来三生石畔杭州的孤山、宝石山一带,出产一种亦石亦玉的红色玛瑙石,自古以来就传说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宋代诗僧智圆有诗咏此宝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这就是《红楼梦》那块“无材补天”石头的原产地和文化寓意。
如若不信,那么就请您随着笔者来孤山亲自一游。玛瑙坡在孤山北坡,附近有著名景点林逋放鹤亭,冯小青墓、苏小小墓和慕才亭(见题头图片)。您沿着玛瑙坡的人行步道走一走就会发现,这条小道上天然镶嵌着一块块殷红的玛瑙石,您的双脚必须踩着这些玛瑙石前行。这条小道可不是现代人开辟的,唐宋元明历朝历代的骚人雅客,都是在这条小道上,脚踩这些“无材补天”的石头,来孤山探幽抉隐的。宋代杨蟠有诗《玛瑙坡》可证: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他踏过的“石径”,就是这条人行步道了。
康熙二十八年,大戏剧家洪昇遭遇《长生殿》文字狱案件,被朝廷“斥革下狱”,出狱后携家小狼狈逃回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在这里,他痛定思痛,抚今追昔,以“玛瑙坡前石”无材补天的文化意境,构思了《红楼梦》的石头故事;并以苏小小、冯小青“怀金悼玉”的文化意境,以蕉园诗社十二金钗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红楼梦》“闺阁昭传”的故事。当您发现“踮脚”的补天石和悲催的“铸金埋玉”,形影相吊于孤山稗畦草堂前的时候,您就再也无法把《红楼梦》与“三生石畔”的杭州文化分割开来!
朋友们,当您手捧一本《红楼梦》来游孤山,亲自脚踏玛瑙坡前玛瑙石的时候,就明白《红楼梦》无材补天的石头何以“只好踮脚”了。“踮脚”两字不起眼,却道出了红楼补天石的真正出处。这条孤山石径上分布的玛瑙石,传说就是女娲炼石补天遗弃的补天石,几千年来一直“冷落没寒烟”,在玛瑙坡小径上默默地供人们“踮脚”。除了杭州孤山人行步道上的玛瑙石,您还能再找出一块“只好踮脚”的女娲弃石么?《红楼梦》那块幻化为通灵宝玉的“踮脚”石头故事,作者创作时除了取义于这里的玛瑙石,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20153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