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当爸爸经常在家庭缺席时,该怎么办?|父亲节特稿

2017-06-18 16:27阅读:
1.丧偶式教育
案例:
“柏老师,你知道吗,我都不敢问妈妈关于任何爸爸的问题。以前问妈妈的时候,妈妈不是流眼泪就是很生气,说你没爸爸。我再问爸爸去哪里了的时候,妈妈就会更加生气难过。我特别害怕,我想知道爸爸在哪里,但是也不想妈妈很伤心。”
爸爸因为工作关系或者和妈妈的情感关系疏离,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妈妈独自(和老人)带着孩子生活。这类妈妈因为自己在情感当中有很多的缺失,导致委屈、愤怒、焦虑等情绪的出现。在这样的情绪下,妈妈会认为因为丈夫的缺失、不负责任导致自己和孩子生活的很悲惨,并且会切断自己和丈夫的链接,为了这个链接切断的更彻底,也会隔离孩子对于父亲的情感链接,让孩子处在一个“假性丧偶式家庭”氛围中成长。
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从表面上规避妈妈的情感伤痛,也能暂时回避和孩子解释爸爸不在家庭生活中的原委,但这样“消失的爸爸”会带给孩子很多困惑。
因为“我”不知道原因,所以,一切都有可能是原因。而在孩子的世界里有一个很朴素的认知,那就是好孩子,可爱聪明的孩子就是会被爸爸妈妈老师所喜爱的。所以,孩子在没有“解释”的生活中,会错误的解读爸爸不在家的原因是“我不乖”、“我不可爱”、“我不聪明、懂事”等等。从而孩子对于自己的认识解读就会建立在一个恐惧不安、消极质疑,甚至是否定嫌弃的基础之上。

2.“手机爸爸”
案例:
“老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很少看见他,每次都是从电话里听见爸爸的声音,他每次都让我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不要不听话调皮,我都会背出来他要和我说的话啦!而且爸爸打电话还经常是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我要是不想接电话,爸爸和妈妈都会说我。真烦人!”
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长
时间陪伴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但是爸爸对孩子有很多的思念和惦记,于是“手机爸爸”就出现了。爸爸通过电话和孩子保持链接,这个链接其实是单向链接。它只是缓解了爸爸对于孩子的思念和了解的缺失,但是孩子想对爸爸有更真实的感受和认识却是无法通过这样的电话联系而获得的久而久之,爸爸就成为了孩子的一个概念,甚至因为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容太过刻板、重复而丧失交流的兴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真实的存在再微小,也会比巨大的但其实很抽象的概念更有作用。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从感性和形象性出发去体验生活、学习知识。

3.“候鸟爸爸”
案例:
“老师,我很不喜欢我爸爸回家。每次春节前后爸爸就会回来,刚开始几天还抱着我和我玩,然后不是总批评我这不对那不好,就是和亲戚朋友谈天说地喝酒打牌,有时候我不想听他的话,他还会生气打我呢!要是我爸爸能把钱寄回家而人不回来就好了!”
在爸爸不在家的时间里,孩子对于这个缺失的家长是有很多理想化的想象的。他会认为我爸爸如果在家一定会比小明的爸爸更聪明帮我解决很多问题,我爸爸如果在家一定会比小丽的爸爸更好天天陪我玩,我爸爸如果在家一定会在我受欺负的时候给我撑腰保护我。这些稚嫩的想法是源于孩子对于“候鸟式爸爸”爱的期待,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期待中孩子会放大爸爸美好的、有力量的一面,而屏蔽、弱化爸爸不够完美、有瑕疵的一面。

如何调整?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丧偶式教育、手机爸爸、候鸟爸爸等说法层出不穷,孩子因此带来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单靠“消失的爸爸”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这是需要整个家庭为孩子做出更多的调整。
首先妈妈应该整合自己丈夫不在身边的情感感受,不要将成年人的情感愤怒牵连到孩子,对于孩子与爸爸的情感链接尽可能不切断,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层面给与孩子一些解释。如果做不到能够平心静气的解释,也不要粗暴的给孩子被抛弃的幻觉。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更多的出现爸爸的画面,比如爸爸妈妈的照片,妈妈给孩子讲爸爸各种有趣的小故事,爸爸给孩子写(画)的卡片,爸爸托付妈妈给宝宝讲的一个童话故事。让爸爸不单纯的出现在单调的手机通话当中。
孩子对于泰迪熊、白雪公主也没见过,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主人公的各种故事,知道那些角色的很多细节,而且这些故事主角都是能够带给孩子快乐轻松体验的,所以,孩子虽未见过,但也都很熟悉很喜欢它们。妈妈要将“手机里的爸爸”带入到孩子的现实感受当中,这个过程是需要妈妈牺牲一部分劳动成果的,比如今天晚上的故事是爸爸教了妈妈很长时间让妈妈讲给宝宝听的……
当然,如果手机里的爸爸能够设计更多的话题和孩子交流,让孩子不会因为接电话而感受到自己被要求、控制和批评,孩子会更愿意和爸爸交流的。

还有,当候鸟爸爸回家之后,要想让家里的小鸟能够接受爸爸首先要做的不是完成爸爸教育那部分功能,而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对于爸爸理想化的情感得到一个现实体验,当他相信自己拥有了一个真的爱自己、信任自己的好爸爸的时候,他才更愿意配合爸爸的一些指导、建议。
孩子对于爱的检验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爸爸妈妈是不是能够接受一个真实的但是并不完美的孩子。对于爱的不确定其实也是对于自己是不是足够好,有资格被爱的不确定,所以,孩子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来验证爱的真实性。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经受住这样的验证,那么接下来的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不论爸爸妈妈是否每天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夫妻协作才是最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在爱的信任的基础上的教育是水到渠成有温度的教育,建立在对权威的恐惧而服从的教育是会有很多心理副作用和隐患的冰冷的教育。
PS: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柏燕谊(ID:baiyanyixinli),这里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女人、关于爱情的故事。
当爸爸经常在家庭缺席时,该怎么办?|父亲节特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