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无体系,大博弈:欧债危机来袭,美元强势依旧?(下)

2020-05-22 23:20阅读:
(接上)事态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折射出欧元区并非蒙代尔鼓吹的一个“最优货币区”的事实,暴露了欧元区政策和体制上的严重弊病,理想中的“要素充分流动”与现实大相径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便是其中之一。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导致各国缺乏有效的财政协调、配合与监管。当危机来临时,各国只能孤军奋战,无法联合起来为偿付债务做财政担保。
事实上,2010年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早已普遍超过自订的上限3%,而且整体平均值已达6.9%,高过经济学界公认的安全警戒线5%。
随着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欧元区经济难免走向衰退。
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2年11月15日宣布,欧元区17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三季度比上季度降低了0.1%;而在第二季度已经有了0.2%的环比下滑。根据官方定义,只要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国内生产总值的萎缩,欧元区的经济就被视为正式进入萧条。
对于欧债危机及欧元前景来说,无非存在三种可能性:1.欧元解体;2.深度联合;3.通过某种程度的财政合作,度过迫在眉睫的市场危机后,继续在磕磕绊绊中前行。
欧元区在主权债务危机后解体崩溃的可能性很小。所谓的“治本”方案,即推进欧元区国家金融、经济及政治一体化来共渡难关,亦难以实现,而且不能解决燃眉之急。欧元区最可能陷于一个前途不明、痛苦而漫长的调整时期。即使不出现分裂,短期内持续走强的可能性不大,欧元区的影响力也会在危机拖累下受到削弱。
2012年以来,受益于欧洲中央银行执行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包括推出“无限购债计划”和两轮长期再融资计划等,满足了欧元区银行业的资金需求,为债务危机困扰的主要经济体的融资压力明显缓解,财政风险分担机制初现雏形,欧元区金融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但当前的救助只是向债务危机国家提供流动性,这些国家的偿还能力并没有提升,未来违约已成为
大概率事件。
此际巨额国际资本流出欧洲,买入大量的美国国债。
至于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元和其他国际货币都未能撼动其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似乎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受青睐的货币。美元在全球逾11万亿美元的储备货币中,按照IMF各成员国央行公开宣布的分配外汇储备计,至今仍占62%左右的份额,相当于美国年度财政预算的3倍。
危机以来国际资本流向美国国债市场避险的这种“安全港”效应,支撑美元表面上看来欲摧弥坚,但这种效应注定是无法持续的。一旦危机尘埃落定,市场注意力还是会转移到美元的基本面上来。无论是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还是居高不下的对外净债务,都不支持美元走强。此外,随着美国财政赤字的恶化与政府债务的高企,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延续,都意味着美国政府势将继续通过对内通胀与对外贬值来同时降低国内外真实债务水平。
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投资者在货币之间的选择,不是在强势货币与弱势货币之间,而是在弱势货币与更弱势货币之间的选择。国际储备货币也是在差与更差的货币中进行选择。
1999年以来各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全球所占比重百分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会(IMF)“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COFER)” 各成员国央行公开宣布的分配外汇储备数据整理。
IMF数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IMF各成员国央行公开宣布的分配外汇储备(allocated FX reserves),第二种为未分配外汇储备(Unallocated reserves),后者为包括非IMF成员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以及没有对外公布的外汇储备。(完)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无体系,大博弈:欧债危机来袭,美元强势依旧?(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