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军师联盟》: 权谋之外,是明媚的青春理想主义

2017-07-13 13:07阅读:
文/景成
最难得的是拍出了“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山河破碎,群雄并起,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不过的三国历史。以此为背景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后简称《军师联盟》),已然成为本年度的又一话题佳作,甚至引发了新一轮的“三国热”。该剧通过曹操、曹丕、司马懿乃至前半部中的“反派”杨修、曹植等一系列人物塑造,所展现出的在乱世之中志在匡济天下、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理想主义气息,组成了今日古装剧难得一见的“正历史观”。
过往主导的三国书写,从《三国演义》到京剧“失空斩”(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从电影《赤壁》到游戏“三国志”“三国杀”,主要集中在其中的权谋术数、斗智斗勇的戏剧经历身上。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其中具体的传奇故事,而忽略的则是大历史演进当中的“另一种三国”:这些英雄豪杰,是怎样通过仅仅一两代人的努力,就将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扭转为一种崭新的文明气象的?再具体一些,司马懿和曹丕,这对剧中着力刻画的君臣“CP”,为什么能走到一起?
历史只是提供了结果,却不能提供其中顺理成章的逻辑环节,这就需要创作者“神游冥想,与古人处于同一境况”而加以补充。剧中,司马懿和曹丕是为了“结束乱世、重塑文明”的共同理想而走到一起的。既然他们是主角,那另一对君臣“CP”——本剧前半部分作为司马懿和曹丕“对头”的杨修、曹植,应是唯利是图、鼠目寸光?不然。当杨修问道“公子的志向是什么”时,曹植回答:“我的志向,那是学习父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勒金石之功!”观众所解读的“CP”感的底色,其实就是一种清新、明媚的青春理想主义。
从那四位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的魏国青年身上,甚至接下来的钟会、邓艾,都能看到相似的入世关怀和理想主义面孔。也正是贯注在这些青年身上的理想主义气质,支撑起了剧中他们的行动逻辑。而新时代的诞生,正是他们“从残章断简之中重塑文明”的结果,也正是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种子所结出的硕果。
如果没有这种渴望“修齐治平”、将“天下事”视为“一己之事”的道德持守,在编剧的意义上,这些人物没有一个能够成立、能够自洽。观众所见到的,也将只不过是一些面目模糊的政治野心家,在毫无目的地上演着一部吃相难看的宫斗戏码罢了——如果是这样,观众大可借用剧中曹操的一句话说:“我身边难道还缺这
几个玩弄心机的少年吗?不缺。”
《军师联盟》最难得之处,还在于把“神”拍出来了,至少在对俊爽刚健的“建安风骨”的把握和呈现上,该剧已经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三国题材作品。它让观众看到了三国不只有勾心斗角,不只有决断杀伐,还有这些“军师”们所构成的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联盟”:郭嘉、荀彧、崔琰、钟繇、司马懿……如果他们泉下有知,剧中那一个个胸怀抱负、敢于担当的士子,或许正是他们愿意被后人记住的形象。
今天的青年人同样需要济世理想
这种理想主义形象的复归,在当代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以肯定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青年这个指称之下,所隐含的一种开拓和创造的力量。其实,自“五四”文学以来,这种青年理想主义的面孔,始终在中国现当代的精神系谱中处在耀眼的位置:从《家春秋》中与旧家庭决裂的高觉慧,到《雷雨》中以死而背叛自身阶级的周冲,到《青春之歌》中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的文弱女生林道静,直到《平凡的世界》中依靠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孙少平……尽管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处境不同,尽管我们不一定认同他们每个人所作出的具体选择,但他们都展现出了一种“世界属于我们”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强烈的改造世界的主体冲动。
但今天,这种青年理想主义气质渐渐退居幕后。剧中的青年理想主义群像值得作为一个参考,提醒今天的青年不仅有狂欢、不仅有“小确幸”和“小确丧”之间的兜兜转转,还有着对于自我实现的深刻诉求,和一种隐而未发的理想主义遗产。当这种诉求难以作用于现实的时候,它就必然会找到它在电视荧幕或虚拟世界中的对应物和共鸣腔。
一部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它为我们提供的“代入”的空间的大小。《军师联盟》里的有志青年,之所以会让观众觉得崇高而不做作,严肃而不说教,就是因为它就是你自己的试图开辟实现自我的一方天地的真实写照。因此,当上述理想主义的青年群像出现在荧幕上、且引发了同感与共鸣的时候,实则意味着观众潜意识当中的理想主义的一次复归。
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军师联盟》视为我们时代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史节点。
□景成(青年学者)
编辑:思凝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