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岂能容披上“扶贫”外衣的传销诈骗!

2018-01-18 09:31阅读:
文 | 王言虎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商给楼盘命名时都喜欢加一个“国际”,因为“国际”意味着高大上。那是市场经济开始激荡的年代。但随着国人眼界日开,“国际”二字慢慢祛魅,现在,一个与国际不沾边的项目再打着“国际”的幌子行走江湖,要么是审美low,要么八成是骗子。
打着精准扶贫名号诈骗的“龙绥国际”就属于后者。据新京报报道,一个名为“龙绥国际”的诈骗组织以“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为口号宣传“亮剑扶贫”项目,通过在微信群拉人头的方式,在各乡镇大量发展会员,并要求会员提供个人信息。
经民政部门核实,国家未曾组织“亮剑扶贫”项目,该项目涉嫌传销、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行为。
国际、扶贫、共同富裕,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看看这个组织的运作方式,却又是如此假大空。该组织通过微信群拉人头,登记会员信息精确到身份证、银行卡,开通手机银行业务,签订保密协议,但自始至终没有一项看得见的业务——还有比这更明显的传销吗?
组织者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们却有足够的把握,去忽悠住不明真相的民众。
一来,精准扶贫是国家政策,诉诸权威的包装是最好的隐身衣;二来,“龙绥国际”主要忽悠的是小城市与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他们往往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在知识壁垒与信息差的掩护下,成为骗子刀俎上的鱼肉——四川凉山州警方就发了一份通报。
诈骗者利用精准扶贫忽悠群众,说明了一个道理: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也“教育”了诈骗者。当创业、赚大钱这些古老的伎俩逐渐被识破时,他们发现,将传销与公众福利、慈善、民族大义联系起来,也能轻易地收割信任。
此番“龙绥国际”利用精准扶贫来诈骗,不只是利令智昏,更是利令心狠。那些加入所谓“亮剑扶贫”组织的人,往往都是急于脱贫的困难人群,他们满怀希望将个人信息交付给“组织”,最后却可能因为被利用非法贷款,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
所以,对这种新骗局的专项整治,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更重要的是,在预防和打击手段上,也要与“骗”俱进,不断利用新技术手段对诈骗信息进行识别、屏蔽、拦截。诈骗分子能不断创新骗术,监管部门也应不断改进监管手段。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