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演化与断层:上古音韵与中古音韵接续的千古之谜尚待解读

2021-01-16 10:18阅读:
四十年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学过上古时代的诗歌《诗经》《楚辞》,也学过中古时代的诗歌如唐诗宋词。但是,有一个疑惑不解困扰了几十年,至今依然没有能够完全弄清楚。 这个疑惑就是,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上古时代诗歌音韵与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古时代诗歌音韵,它们当年是如何演变和接续的?为什么《诗经》很早就被供上了神坛,从原先仅是文学作品的诗歌集成为儒家的经典,而后来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包括著名大儒在内的文人学者却看不懂《诗经》究竟是如何用韵的? 最近几年用了大量的时间重新阅读《诗经》的作品,其中有一个阅读的重点,就是弄懂《诗经》究竟是如何使用的诗歌音韵。这是一个补课的内容,几十年前上学的时候没有系统学过这方面的内容,随后又没有深入研读有关的学科知识,致使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知识缺失。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可以说大致弄懂了《诗经》《楚辞》是如何用韵的这个长期未能攻破的难点。但是,从上古诗歌的音韵到中古诗歌的音韵,这个演化与接续的语音与诗韵发展的过程,还是不清楚。
我们知道,《诗经》收入的诗歌作品并不是完全的原生态的民间原始创作诗歌,而是在春秋时代经过文人学者的整理后删编精选而成的。看看《诗经》的作品中有那么多的重复诗句在不同的诗歌中出现,就知道这是经过文人整理后产生的,否则原生态的诗歌创作断然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重复诗句。
由此我们大胆地推论,《诗经》作品的用韵,也是被其整理者统一按照当时的诗歌音韵规则加以规范的。所以,我们就也大胆地提出,《诗经》的每一首诗歌都是有韵的。如果有的诗歌例如颂的部分中的一些诗歌,让语言学家感到韵读的困惑,从而得出无韵的结论,那是因为没有找到复原与破解上古诗歌用韵的正确路径。
仔细读读《诗经》的全部作品,深入揣摩这些作品的用韵情况,让人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如此遥远的上古时代,古人就创制了如此繁复系统的诗歌声韵规则,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大抵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们说先秦诗歌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上古时代的古人精心创制了系统而又繁复的诗歌声韵规则之后,在其后出现了演变甚至断层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上古时代的诗歌,是指从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年代的诗歌到两汉时代的诗歌。而从魏晋的年代开始,上古时代的诗歌演变成了中古时代的诗歌。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学者沈约等人发现了语言里的四声,从此诗歌创作的用韵由上古时代的诗韵转化成了中古时代的诗韵。从隋唐到两宋年代,语言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以《广韵》为代表的《切韵》语音系统逐渐完善。后来在诗歌声韵中,出现了格律诗词的音韵规则,平水诗韵和《词林正韵》就是其集中的代表。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依然按照中古时代的这些诗歌音韵规则即所谓的旧韵来创作格律诗词作品。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在中古时代的诗歌音韵体系形成与逐渐完善之后,后世的学者们反而不懂得上古时代的诗歌音韵了呢?这种堪称“数典忘祖”的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们熟知的历史事实是,不算没有学识与文学功底的风流皇帝唐玄宗,竟然让人改动上古时代的经籍文字。因为他觉得“无偏无頗,遵王之義”这两句话中,“頗”字是与“義”字不能谐韵的,于是就让人把“頗”字改为他认为可以谐韵的“陂”字。这个历史上真实的笑话说明,当时的人对上古音无法理解,于是想当然地随意改动古籍的文字,这也证明上古语音的解读在唐代就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到了宋代,朱熹是公认的学富五车的大儒,按说他对《诗经》的上古音用韵应当有所理解。但是从朱熹解读《诗经》的著作看出,他也因为不识上古音,就采取了叶音说的办法,随意对上古诗歌用韵的韵字加以自圆其说的解读。
再到了清代,这个时候上古音的研究已经从明末起开始有了重大的突破,一些语言学家已经开始建立上古语音的架构,但是大多数的学者对此竟无所知。方玉润写的《诗经原始》,在作品的诗意解读方面颇有见地。但是,他对《诗经》诗歌的用韵理解却是按照中古语音的诗歌音韵,于是也不可能准确复原上古时代诗歌用韵的实际情况。
在我们看来,上古诗韵到中古诗韵的演变与接续,至今也还没有被学者完全阐释清楚。因此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个后世的学者反而看不懂上古时代诗歌用韵的语音解读断层现象是因何产生的。甚而言之,就是到了今天,也还有许多学者对上古语音与诗韵并不通晓,因此在《诗经》作品的韵读方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破。
我们以为,上古诗歌音韵到中古诗歌音韵的转变与接续,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攻关课题,由学者们集思广益加以研究。
例如,上古时代的诗歌音韵是分为阴声、入声、阳声三大类别的。而到了中古时代的诗歌音韵,改成了平上去入的四声。那么,上古时代的音韵,究竟如何与中古时代的音韵对接和转化的呢?
比如说,我们早就急切地想要得到,上古诗韵以王力先生的古音学研究成果设立的三十个韵部,与中古诗韵的平水韵数量大为增加的韵部严谨对应的图表,而这个愿望却是一直没能如愿。
包括清代语言学家提出的“阴阳对转”在内的一些解读理论,至今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语言学界也没有在这方面有更为系统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阐明这个上古音到中古音演变与接续的过程与结果。
如果有学者对此作出深入的研究,科学地阐释与可信地解读出这个上古语音与诗韵延续演化为中古语音与诗韵的千古之谜,将会是重大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可谓功德大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