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你犯错误,但“你”不是错误

2019-12-02 22:23阅读:
在考虑我们自己的错误(或别人的错误)时,应当把错误视为我们干过的事情,而不应当以为错误使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考虑问题才有益处,才符合现实。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把自己的行为同“自我”混淆起来,如果我们能看出,错误仅仅与我们的行动有关,我们的思想就澄清了。为了现实起见,我们在描述错误的时候应该使用说明动作的动词,而不是使用说明存在状态的名词。比如说,“我失败了”(动词形式),只不过是承认一个果实,有助于将来的成功。
但是,说“我是个失败者”(名词形式),并没有描述你所做的事,只是表明你认为错误造就了你。这样做与学问无关,却把错误“固定”下来,使它成为永久性的。这个理论在临床心理实验中反复得到了证明。我们似乎会承认,所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都会偶然跌倒。我们说他“跌倒”或者“绊倒”了,而不会说他是个“跌倒的人”或“绊倒之人”。然而,很多家长却认识不到,所有的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也会偶然犯错误或者不流畅,例如犹豫、口吃、重复音节和单词,等等。一个急躁、担心的家长一般会得出结论说: “他是个结巴。”这种态度或判断指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孩子的本身,如果感染到孩子,他也会认为自己是个结巴。他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口吃的习惯就可能定型了。
美国研究口吃最著名的权威温德尔·约翰森博士认为,这种情况正是口吃产生的原因。他发现,非口吃儿童的父母比较喜欢使用描述性的语句(“他不说话”)。而口吃儿童的父母则往往用判断语句(“他不能说话”)。约翰森博士说:“我们一点点地领悟到被人用书们忽略了好几个世纪的关键。由于过于急躁而又不熟悉正常人学习说话过程的家长硬说孩子口吃,有口吃毛病的孩子越来越多。看来,最需要了解情况和接受指导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是听者而不是说话者。” K·邓拉普博士花了20年时间研究人的习惯,习惯的形成与纠正、习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他发现,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一切“坏习惯”,包括坏的感情习惯。他说,最根本的问题是,患者应当学会停止责怪自己、谴
责自己、为自己的习惯感到悔恨———如果他想纠正这些坏习惯的话。他发现,因为患者做过或正在做某种错事而得出“我毁了”或者 “我没有价值”的结论是特别有害的。所以,应当记住,是“你”造成错误,但不是错误把你变成某种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