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来自宋朝的历史回响

2020-04-19 16:37阅读:
来自宋朝的历史回响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对攘外必先安内进行了批驳。在我看来,和攘外必先安内最应景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一直执行此国策。另外宋朝和中华民国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宋朝的募兵与蒋介石抓壮丁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质上也是对内搜刮、对外投降。
宋朝祖宗家法很有名,募兵制是其一大法宝。简单地说,就是遇到灾荒,就实行招兵,将灾民变成兵员,那么就不会有铤而走险的一群人了。对于禁军,宋朝统治者实行了诸多的限制,让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宋太宗还取消了前线将领便宜行事之权,这更让宋朝军队的实力降到冰点。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皇帝完全没了进取之心。军队规模是越来越大,战斗力是越来越弱。太多的兵员入伍,对将领的防范也越来越强。最后反而没有人在意兵员的训练,当兵的一天天变老,军队也死气沉沉。军事指挥上,文臣当道,对于将领的要求不再是文武兼备,反而是一味的顺从。整个宋朝,基本上没有能让人记住的名将。狄青、岳飞这些野路子闪耀一时,也不为政治机器所容。募兵数量成为了地方官政绩的考量。越来越多的人去当太平兵,整个社会失血严重。武大郎成了坚持劳动的代表,这是一种悲哀。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的统治哲学。这就造就了庞大的统治阶级,也即是兵多、官多、费用多,沉重的负担都压在老百姓头上,老百姓苦不堪言。宋朝皇帝并不在意土地兼并,这也使得宋朝豪强并起,成为一支庞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再与科举制结合起来,那么豪富之家就攫取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大权。《水浒传》描绘了这样的社会图景。水浒英雄们逃亡的路线是寺庙、大庄园。宋朝的基层被土豪劣绅占据,最后这些人也得逼上
梁山。宋朝是一个文化璀璨的朝代,但这些先进的文化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相反,宋朝有着生生不息的愚民文化,最后落实到程朱理学上来。老百姓在存天理、灭人欲。但上层社会不是在研究三寸金莲吗?宋朝的故事还是很好听的,杨家将的故事让人耳熟能详,包青天的名声响彻云霄,但这些都是言过其实的。直到现在还有那么多宋朝吹,真的让人无奈。
很多人在为宋朝的积贫积弱找甩锅对象。石敬唐丢失燕云十六州成为最好的说辞。但看看那些伟大的朝代吧。汉朝面对实力最强的匈奴,在汉武帝时代战而胜之。唐太宗面对不可一世的突厥,战而胜之。即使是大明王朝,三大营和蒙古军队正面硬拼,也是不落下风的。与匈奴、突厥、蒙古相比,契丹实在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对手。宋朝在澶渊之盟中可是开了历史先河的,正式承认了辽国皇帝的合法地位。即使是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也羞于如此作为。后面的皇帝称辽国皇帝叔父,向对方称臣、跪拜,这都是历代中国皇帝不曾干出来的事情。即使面对诸多列强的满清也没有如此无底线,宋朝真是让人耻辱的时代。
这其实就是攘外必先安内所造成的恶果。皇帝一旦没有羞耻心,只想着坐稳宝座,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祖宗做了表率,后代子孙更是没有下限。总有想要改变的人,但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那是难上加难。
政治失意的范仲淹在游历岳阳楼时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能够救天下吗?远远不能。范仲淹、韩琦等人只是在军事上进行了革新,却无法扭转败局。一旦有和谈的机会,宋朝从上到下都会毫不犹豫的接受,胜利果实不久就会灰飞烟灭。这时候,王安石横空出世了。他带来的三句话震撼人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一整套方案,以此实现宋朝富国强兵的目的。显然,王安石的步伐迈的太大了,超出了整个统治阶级的忍耐限度。曾经与范仲淹一起努力革新的富弼成了率先反对王安石的人。王安石变法毫无成功的希望。如果王安石是靖康之耻以后的人物,再遇上一位天纵英才的皇帝,或许才有中兴的希望。
但很可惜,这时候粉墨登场的是赵构与秦桧。宋朝在失去了中央禁军后,只能靠岳家军这样的杂牌武装充门面。这是赵构无法安心的。对于其他的士大夫阶层来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也是难有国破家亡的感伤的。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变迁,豪强们只是换了地方做生意,家国情怀大大淡化了。只有岳飞、辛弃疾这些出自社会中下层的人才有报仇雪恨的决心。只想偏安一隅的赵构终于举起了屠刀。岳飞作为民族图腾飞翔了起来。
大宋朝廷的金钱还是有用的,辽、西夏、金,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久也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在内斗中逐渐沦丧。直到蒙古人纵马扬鞭,才打破了平衡。但是最终征服南宋的还是汉族武装。他们是宋朝统治者扶植的豪强代表,他们用最奋力的一击让宋朝万劫不复。攘外必先安内的结局只能是被奴役的命运。在元朝,南方汉人成为最低等人,受着最残酷的压迫。放弃天下格局,不顾小民死活的统治者终于迎来了反噬。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必是培养汉奸的土壤,宋朝有秦桧,民国有汪精卫。这些汉奸的破坏力甚至比敌人更大。而赵构、蒋介石也是利用外敌消灭内部的抗战派。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又让人流连叹息。但历史大潮还是向前翻滚的,愚弄人民的统治者必将被人民抛弃。宋朝殷鉴不远,希望现代人好好总结教训,走出历史新路。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