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前浪不行,后浪更不行

2020-05-22 10:07阅读:
宋朝建立后,是兵锋直指契丹还是采取先南后北战略逐步统一全国,成为摆在赵匡胤面前的一大难题。赵匡胤选择了先南后北战略。历史学家对此褒贬不一。在我看来,我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大败笔,这反映了赵匡胤没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决心。他想要的只是家天下,因而与天下失之交臂了。
周世宗柴荣采取的是不同的方略,他趁着契丹内乱之机,努力经营北方。但契丹毕竟实力雄厚,周世宗过早身死没有达成战略目标。赵匡胤看到了契丹的实力依然强劲,这也是赵匡胤放弃首先攻击契丹的原因。
但先南后北战略有名无实,得不偿失。南唐南楚等割据政权在事实上已经是宋的附庸国了,向宋输送了大量的利益,完全没必要率先征服。宋的四处用兵不但分散了兵力,而且增加了治理成本。为了应对新征服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宋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军力进行干涉,这使得与契丹的对决一推再推,从而浪费了辽穆宗当政时期的大好窗口期。
全力进攻契丹当然是有风险的。但从战略态势来讲,宋还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而辽则是内乱不断,内部矛盾十分深重。北汉的力量十分弱小,无力独自抵挡宋的进攻。即使契丹统治的燕云十六州,很多地区也是汉人统领,望风而降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况且辽穆宗本人对于燕云十六州不是很重视,他认为那是汉地,即使失去也没什么损失。再加上企图复仇的女真逐渐崛起,成为宋的天然盟友。在宋建立之初,军力鼎盛之时,石守信慕容延钊等能臣猛将尚在壮年之时,至少夺回燕云十六州还是希望很大的。错过了这一时期,宋朝也就永远的失去了先机。
其实先南后北战略能够成功的关键就是契丹的不干涉,而真的确保契丹不干涉就要对契丹用兵,契丹真的不干涉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契丹的衰弱,赵匡胤没有抓住时机,那么后来者就更不能指望了。可以这样说,赵匡胤是宋朝唯一的马上皇帝,他是武将出身,懂军事会打仗。等到赵光义时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赵光义打的是政治仗,攻击契丹是为了增加他皇位的合法性。因而没有强而有力的指挥系统,缺乏整体的战争预案,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可能
遇到灭顶之灾。
宋的军事体制甚至比不上三国时期的吴国。由于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因而加大了对武将的防范,高级将官的官阶在事实上已经被拿掉了。这就打乱了军队的指挥系统,使得各支军队互相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只能各自为战。在防御时为了保住地盘还会尽一份力,在进攻时则是互相观望,绝不出头。杯酒释兵权在军事领域的危害是很大的,这就让高级将领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况且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对于手底下的炮灰,这些将领们是毫不怜惜的。
宋太祖时期就开始了军队经商,边地贸易成为规模巨大的生意,连结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所以整个宋代军人反而是最爱好和平的,他们对议和是举双手赞成的。对于能打的武将,像狄青岳飞这样的人是不受整个大环境欢迎的。一旦大辽与金国表现出了那么一丁点的善意,整个武将集团是可以让狄青岳飞因为莫须有而灰飞烟灭的。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宋朝是刑不上士大夫,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所以给狄青的定罪真的是鸡蛋里挑骨头。对于岳飞,而是在他北伐的关键时期,停了岳家军的粮饷,周围配合的外围部队全部撤离,让岳家军全部暴漏在金军的包围之中,岳飞才不得已撤军。
这种以边地贸易为核心形成的强大网络是有历史惯性的,皇帝也是这张网上不能忽视的存在。对于澶渊之盟,现在为其唱赞歌的还不少。但当年如果没有寇准的坚持,宋真宗是准备接受100万的岁币的,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即使答应300万的岁币也在所不惜。整个宋朝,真正有血性的也只是那几个还相信圣贤书的文人了。但即使那些文人也很难坚持到最后。看看宋朝文人们形成的婚姻大网,整个上层完成了模块化建设,这使得他们利益一致,利益均沾。也难怪他们要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话了。或许也只有王安石能够放下朋友,放下利益,放下亲人,放下一切的去进行改革了。但那有怎么样,他面对的是百年宋朝形成的利益巨网,一张网能够消融一切改革。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思想下,一切都是枉然,只不过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赵匡胤选择了家天下,那么也就有家天下了。杯酒释兵权实际上消融的是责任担当,出卖的是天下苍生的利益。这实际上已经在最高层面对利益侵夺做了无罪声明。到了后来,公开的胡乱收费,用假的度量衡坑害百姓的事情就是屡见不鲜了。程朱理学泛滥,在思想上控制大众,宋江式的投降哲学大行其道。这样,宋朝就一路退却,一路向南,直到天涯海角。这一切的开端不过在于赵匡胤选择了利益,放弃了大义。方向错了,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