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不要让自我设限阻碍了成长

2020-05-31 16:53阅读:
5月,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颇有感触。作者认为,人们获得的成功并不仅仅由能力和天赋来决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模式更为重要。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分别概括了人们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不过是在予以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获得培养。
作为一本翻译过来的心理学著作,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再加上心理学表述方式的独特性,让这本书读起来会有一些难度。但细细品位,或许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对其观点进行这样的表述: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不在于先天因素,也不在于外力的多寡,关键在于你拥有怎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满足于已有现状、旨在规避失败的固定型思维,还是以努力为志向、不断寻求挑战机会的成长型思维,决定了在成长的道路上你能够走多远。
就这一点,我深有感受。刚刚参加工作时,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区级优质课评选。在精心备课、多次“演练”之后,学校领导和同事都觉得教学设计很出彩,拿个区级一等奖应该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按照当时的惯例,在比赛前一天下午我到承办比赛的学校进行试讲。当试讲开始时,我忽然莫名其妙地为“要不要板书”纠结起来:如果板书,我的字写得很难看,会不会影响课堂质量?如果不板书,会不会被评委认为教学环节不完整?纠结之下,我开始征求同事的意见。几个同事觉得,不管板书漂不漂亮,只要认真去写就好,极力鼓励我按照课堂流程进行板书。虽然觉得同事的意见有道理,但内心深处对自己板书水平的高度不自信,依然促使我下决心避免板书,并为自己找了一个看起很有道理的“理由”——教学课件上都已经有了全部板书内容,何必再在黑板上重复一次呢?
那一次比赛的结果很悲惨,不仅名次极差,还被教研员作为反面教材在历次优质课比赛前进行批判:有的老师,比赛准备不充分,竟然会在讲课过程中忘记板书。没有板书,这算什么课堂?原来才知道,在评委手里的赋分表上,板书这一项分值10分,占了满分的10%。以至于,有的评委开玩笑说,你若是不想要这10
分,我们就是想给你也没有理由给呀!更可悲的是,在随后观摩的几节课中,执教教师的板书水平也大都与我差不多,甚至有的还远不如我。我想,彼时的纠结与下定决心避开“板书”这一心理行为,就可以用《终身成长》中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来解释。
其实,无论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退缩性遭损,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侵入性发展,主要的区别点就在于,你是否会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设限。在西方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跳蚤效应,说得是很多时候,人们会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设限,默认一个发展或成长的“高度”,并时常暗示自己:越过这个高度是不可能的。
这个理论来自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有一位生物学家往玻璃杯里放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地就能够跳出来,因为它能够跳的高度是自己身体的400多倍。如果在这个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跳蚤就会碰在这个玻璃盖上,多次重复以后,把玻璃盖拿开,你会发现跳蚤已经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它跳的高度正好是原来盖盖子的位置以下。在这个实验中,跳蚤是有能力跳出来的,而跳不出来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内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自我设限”。
实际上,这种自我设限时时会出现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之中,不断敲打并矮化着我们的激情与斗志。回望我们的教育人生,在最初的时候,每一颗心灵都充满着对美好的渴望,每一个生命都勃发着万丈雄心。岁月的流逝,不仅带走了光阴与光芒,更让我们知道了惧怕,懂得了屈服,一切都开始变得那么困难。慢慢的,在我们的内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我们:这件事是无法完成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你绝对做不到的,别再硬撑了,你看别人都这样子……于是,我们开始不再想法设法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正如《终身成长》的作者所言,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而我觉得,唯有此,才不会让自我设限阻碍了梦想,以及成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