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秦始皇屠大梁了吗?

2011-04-11 21:47阅读:
我在《真秦始皇》中曾经下结论说:“秦始皇26年的统一战争,没有一次屠城”。王立群先生则在他的《秦始皇》220页写到:秦军“对大梁进行了屠城”。于是有人质疑来问我,我的回答是,《史记•魏公子列传》结尾处司马迁确实写道:“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司马迁的文字是否都能当真?当然不能。司马迁有时也会胡写,有时甚至是有意颠倒是非地胡写。关于这一点,我在《真秦始皇》《真商鞅》《真项羽》《真李斯》《真韩信》等书中已经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博客前文也有很多,在此不赘。
那么“屠大梁”是胡写还是史实?结论是:为了塑造魏公子而胡写。
证据一,秦军没有作案动机
考察历史上的屠城案例,都是有深刻的仇恨或激烈战斗的伤亡为作案动机。战胜者要泄愤。比如项羽屠襄城、屠咸阳。屠襄城是因为久攻不下。这必然造成惨重的伤亡,也可能还有点伤自尊(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屠咸阳是因为秦始皇灭亡了楚国使项羽失去了荣华富贵。
可是秦军并未强攻大梁,而是围困水淹,没有伤亡的仇恨和伤自尊的变态,所以,前线作战的秦军将士没有作案动机。魏国与赵国、燕国相比,与秦始皇也谈不上有什么私仇。赵国曾经虐待过秦始皇,并差点要了他们父母子三人的性命,燕国卑鄙地派荆轲行刺也是差点当殿杀死了秦始皇,秦军又是强攻占领了赵国、燕国,可是却没有屠城。不屠燕赵屠大梁,讲不通。
不仅如此,秦军将领在明知赵国、燕国与秦始皇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强攻克之却没有屠城,因此推断秦始皇有诏令禁止屠城,也许并非空穴来风。
据二,实施过程荒谬
《秦始皇本纪》和《魏世家》都记载,秦军是通过水淹大梁,最后导致城墙坍塌,这才迫使魏王投降的。《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魏世家》:“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如果你亲身经历过一次大水淹城,或者特别留意过电视里水灾后的城市画面,你就会知道,这个时候去屠城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了。
魏王投降的时候,大梁城中还到处是很深的泥水,水下还积淀着没膝的臭泥。那个时候的粪坑都没有盖子,大水一来粪便四处飘浮臭气熏天,其间还夹杂着死猫死狗的腐烂尸体。这个时候,秦军不去组织百姓修筑河堤阻挡还在漫入的河水,不去组织百姓清除淤泥粪便,却趟着淤泥臭水,拨开漂浮到跟前的屎团去屠城,岂非有病?
何况《史记》明载,魏国的王室成员如魏豹、魏咎都活得好好的,后来都参与了造反。秦军杀并无冤仇又未抵抗的魏国贫民,却放过罪魁祸首的魏国王室,岂非怪哉?
证据三,《本纪》《世家》均未载,屠大梁只为塑造人物
关于“屠大梁”,《秦始皇本纪》《魏世家》均无记载,而独出现在《魏公子列传》中,这本就值得我们警惕。相比而言,《本纪》《世家》有史官记载为据,当比道听途说居多的个人《列传》可靠。《列传》中多有为塑造人物的演绎胡写,比如说神医扁鹊有透视眼,韩信神机妙算水淹楚军等等。《魏公子列传》也是如此。
比如《魏公子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写到:魏无忌仁义贤能,门客三千,诸侯因此十余年不敢向魏国用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可是《魏世家》的记载却证明,司马迁的上述说法,是为了塑造魏无忌的胡写。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九年,秦拔我怀。”“十一年,秦拔我郪丘。”“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
其后安釐王十二年至十九年的八年时间里,魏国没有受到攻击也并不是诸侯感念于魏无忌的仁德或惧怕他的才能,而是因为诸侯无暇他顾。秦国开始攻打野王和上党,其后与赵国打了两年多的长平大战,完了又与赵国打了两年多的邯郸战役。楚顷襄王死了,楚考烈王继位后整天操心生儿子,后来国家内乱,楚相国春申君被杀。齐国在和燕国进行复国战争。到魏安釐王二十年,魏无忌就逃亡赵国了。在赵国居住多年后魏无忌回到魏国,可是就在魏无忌居住魏国的四年中,有三年秦将蒙骜攻打魏国,夺取魏国37座城池。第四年魏无忌就死了。所谓诸侯十余年不敢向魏国用兵,不是胡写是什么?
再比如《魏公子列传》讲了一个故事:魏无忌与魏安釐王下棋,突然有烽火传递来战报,赵国入侵魏国。魏安釐王放下棋子要去召见大臣商量对策。魏无忌却阻止道:那是赵王在打猎。果然,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确实是赵王打猎,并非入侵。魏王大惊,从此畏公子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这是个只有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后才会有的神奇故事。河北边境发现赵国军队,烽火传到河南开封,魏王闻报一盘棋还没下完,摸清情况的信使已经把新情报又送到了开封,不知道是通过电话还是乘坐直升机。再者,即使魏无忌在赵王打猎前几天就得到消息,可是边境报告发现赵国军队入侵,魏无忌怎么就能断定是打猎的赵王而不是另一队入侵的赵军呢?即使是打猎的赵王,谁又能保证他不会以打猎为名乘机入侵呢?魏王有备无患难道不对吗?戳穿了,这是一个蹩脚的故事,不戳穿它很多读者就上当真认为魏无忌神机妙算身手通天。
再来看“屠大梁”。司马迁要把魏无忌塑造成能够强国济民的在野高人;要使读者读完《魏公子列传》后感慨,“魏国灭亡,就是因为魏王嫉贤妒能没有重用魏无忌”,则魏国的王室和百姓就必须下场很惨。如果他们既无拼杀的伤亡,投降之后又都安居乐业,岂不证明魏无忌是杞人忧天瞎操心吗?所以魏无忌死后大梁必须被屠。这就如同要塑造齐国的说客,齐王建必须死得很惨,要塑造茅焦,必须死27个大臣一样。那么,司马迁直接说秦始皇把魏王夷族行不行?不行,编不圆,因为魏国的公子后来还很活跃,参与造反数为魏王。这也如同说秦始皇残暴,编不出杀了哪个有名有姓的大臣,只好编个梁山宫杀太监,陨石反标杀百姓一样。无名百姓好糊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了:《魏公子列传》中“屠大梁”三个字不过是司马迁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胡写,应不予采信。研究历史,就是要洞悉古人的谎言。王立群先生在书中和“百家讲坛”说“屠大梁”,并不是所谓的忠实原著,应该是上当受骗。因为王先生在讲秦始皇的时候经常不忠实原著,比如《史记》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他非说“统一文字没成功”(《秦始皇统一文字没成功吗?》),《史记》说“秦始皇发兵攻韩索要韩非”,他非说“很荒唐”。该信的不信,不该信的却稀里糊涂照本宣科,悲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