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亲征"有风险,明英宗咋就不听劝

2018-05-23 21:15阅读:
'亲征'有风险,明英宗咋就不听劝
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自从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将这一职务,天子一般都坐镇京师而不轻易出征,毕竟打赢了都开心,打输了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有话说“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贤明如唐太宗也在亲征时坐困“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平庸如唐高宗虽未亲征,却征服了高丽。
作为明朝少数几个搞亲征的皇帝,明英宗不懂得亲征有风险的道理吗?那他又为何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要亲征瓦剌呢?
正统十四年七月中旬,瓦剌开始大举进犯大明,东路,由可汗脱脱不花率军攻打辽东;西路,由太师也先派遣的别将袭击甘肃甘州;中路分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率领人马入寇宣府,兵围赤城;另一支则由也先亲率军队攻打大同,兵至猫儿庄。直逼北京。
猫儿庄是大同的门户,当猫儿庄的守将吴浩战死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宫时,明英宗与“父师”王振都为之震惊。明英宗要面对一个严酷事实:大明的心脏已直接暴露于蒙古兵锋之下。更糟糕的是,距离北京不远的宣府已经处于敌军压境状态,与北京几乎处于同一平行线上的大同还不仅是形势吃紧,就连它的门户猫儿庄也给弄丢了,这……这……这……该如何是好?
明英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转圈。就在年轻皇帝六神无主时,其身边的“父师”王振及时来分忧了。只见他慢悠悠地走来,以略带自傲的口吻跟明英宗说:“陛下,可曾记得小时候的事情?”正焦虑万分的朱祁镇哪里有这等心思,只因问话的是自己宠信的王先生,便本能的回答:“什么事?”王振诡秘一笑,便开始给朱祁镇讲他的“金色童年故事”:“老奴记得,先帝仙逝前某一天,陛下由先帝抱着坐在龙椅上,先帝问陛下:‘要是有人犯上作乱或侵犯我大明疆土,你敢亲自统率六师前去征讨吗?’陛下说:‘敢!’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陛下那么小年纪就心怀寰宇,现在怎么反倒犹豫犯难了?”
当时23虚岁的小鲜肉皇帝朱祁镇经这么一“点拨”,当场茅塞顿开:“嗨,怎么我没想到呢?”王振见到皇帝开窍了,立即来了劲,继续循循善诱道:“陛下
再想想父祖辈是如何面对如此危局的:太宗皇帝在世时五次亲征漠北,立下不世之功;先帝在世时也曾三次亲巡边关,袭杀兀良哈。而今陛下正值年富力强好时光,恰为统兵亲征立下不世之业、彪炳千秋之良机啊!”原本一直在深宫大院温室里长大且正在青春冲动期的明英宗在王振的煽乎下,当即就做了决定:“朕要亲征,去教训教训那可恶的来犯之敌——瓦剌!”随即他便下达了亲征诏书。
因为事出仓促,明英宗亲征诏书下达后,满朝震惊。虽说朱祁镇年纪轻轻刚愎自用,大太监王振权势熏天,但大臣们心里都十分清楚:自从小英宗登基以来,纲纪紊乱,边关不治,武备失修,一旦御驾亲征,后果很严重。所以当明英宗与王振在“不与外廷议可否”的情势下轻率地下达御驾亲征的诏书时,朝臣们便纷纷上疏谏止。其中以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之进言尤为中的,其曰:“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可是刚刚成年的明英宗内心正是叛逆的时候,越是爷爷和叔伯辈的大臣们劝谏,他越是不听。
见到大明天子如此率性胡来,满朝老爷爷和老伯伯们实在忍无可忍了。七月十四日,永乐时就以科举入仕、历经永、宣大风大浪的吏部尚书王直率领廷臣力谏:“……陛下得天之助,将士用命,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况秋暑尚盛,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涩,人畜之用,实有未充。又车驾既出,四方若有急务奏报,岂能即达?其他利害,难保必无。且兵,凶器;战,危事。古之圣人,敬慎而不敢,忽今以天子至尊而躬履险地,臣等至愚,以为不可。惟在端居穆清,坐运神算,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则人人尽力,成功不难。伏惟陛下,实宗庙社稷之主,万邦黎庶之所依归,诚不可不自重也。愿留意三思,俯察舆情!”明英宗接奏后说:“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以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群臣的提议,实际上是因为“太监王振实劝成于内,故群臣虽合章谏止,上皆不纳”。
既然皇帝亲征之意已决,大家就赶紧去准备吧,紧赶慢赶凑齐了50万大军。明英宗在安排弟弟朱祁钰留守北平后,在发布亲征诏书的第四天,就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去亲征了。而且明英宗的随行班子极其豪华,公、侯、伯、尚书、侍郎一大群,凡是王振看得顺眼的大臣、部属都带去了,给人的印象是,这哪是去亲征,分明是军事旅游。
但是就在明英宗带人乌央乌央前行的路上,还再有随行文臣不断进谏,力主回銮,但是屡谏无效,为此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甚至被明英宗和王振罚在草丛里跪了一整天。怎奈说破了嘴皮子也没用,明英宗早已油盐不进。


结果真是“以天子至尊而躬屡险地”,一去就没能回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