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调兵遣将防燕王:建文帝如何预防朱棣起兵

2018-09-20 21:48阅读:
调兵遣将防燕王:建文帝如何预防朱棣起兵
建文帝即位伊始就开始着手削藩,第一个倒霉的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然后又有代、湘、齐、岷四王。虽说建文帝听从老师黄子澄的建议没有首先对实力较强的燕王朱棣下手,但在削除其他藩王的同时,也密切注视着燕王的动静。
朝廷内部尽管在削夺藩王的策略上存在分歧,意见不一致,未能对藩王的强首燕王采取果断想行为,公开将燕王废削,但对他还是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在周王朱橚被削后,朱棣曾给建文朝廷写了封为朱橚求情辩解的书信,建文帝“观之戚然”,颇为其中的言辞打动。他把朱棣的来信交给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二人看,并认为削藩之事“莫若且止”。齐、黄二人赶忙回去密议对策,认为建文帝有妇人之仁,削藩的举措绝不能就此而至,半途而废。第二天,他们二人又劝说建文帝,认为朱橚废掉后,目前所当虑者惟有燕王。燕王守塞防边有功,威名日盛,不如趁机将他废削;如果错失良机不图,必将后悔莫及。建文帝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把握不大,仍在犹豫,认为还是派人侦查一下燕王的动静再说,结果多方“阴刺候”王府事却无所得,没有抓住燕王有罪不法的把柄。复谕齐泰等说:“朕暗中派人搜罗他的不法谋乱罪状,可是一无所获,无迹可寻,以什么罪名削除他呢?”齐泰和黄子澄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议罪周王的奏书,字里行间都在为周王求情,目的是营救他,将他指以连谋,即可将燕王废除,还需要什么证据。”建文帝辩解道:“朕在位未久,却连废数王,何以掩天下公议,削藩之事莫若且止。”黄子澄看到建文帝对削藩大计开始动摇后,向他阐述利害,说:
为大事者,不顾小信,况太祖常注意燕王,欲传天下,陛-下几失大位矣。非二三臣僚力争,则固已为所有,陛-下安得有今日哉。今事几如此,又其病久未愈,正天与之时。先人者制人,不宜因循也。
建文帝又说:
燕王勇智绝人,且善用兵,虽病猝难图,宜更审之。
建文帝君臣这段对白,颇有意味。黄本想用激将法,申明要不是臣僚力争,朱元璋就立朱棣为皇帝了。故建文帝在此事上应先发制人。但建文帝却是非不
欲也,是不能也。因“燕王勇智绝人”,“且善用兵”,承认了对手比自己强大、机智、凶狠,如果不更加审慎行事,可能将出师未捷先败亡。这就表明决策者在政治心理上将自己置于弱者、败者的定位上,致使有利的战机贻误再三。再从当时的情况看,建文帝君臣都明知道燕王是朝廷最大的威胁,也是削藩的最终目标,正是因为没有抓到他不轨之类的把柄,朝廷拥有再大的实力,在他病时,都“猝难”图他,所以迟迟未敢将他削除。
尽管事态如此严峻紧张,对手如此强大难测,但建文帝并不是熟视无睹,坐待良机,听从命运摆布,而是出于政治本能和消极自卫的目的,对燕王采取了一些防范的错失。建文帝继位的当年十一月,曾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管行政;命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掌管北平的军事,其目的一是想让他们把北平监控起来,二是秘密“俾察(燕)王府动静”,伺机图之。他们认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对燕王的防范,以防不测。齐泰建议,北边的蒙古势力近来有南下的迹象,应以防边为名,调发军队驻守开平,趁机将燕王护卫中的精锐全部调出塞外,到开平驻守,这样可以达到“去其羽翼,乃可图之”的双重目的,消除后有的“噬脐之悔”;既可以抵御蒙古的入侵,又能牵制燕王朱棣,此议正合建文帝的心意,所以即可予以实施。
四个月以后,时局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紧张复杂,朝廷与燕王之间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尖锐,为了防备不测事件突发,按照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建文帝对此又作了一番更为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建文元年三月,诏命都督宋忠调遣沿边各卫马步兵3万,驻守在开平,燕王部下的精锐全部转移到宋忠麾下,听从调遣。当时燕王的部将关童统率着一支蒙古骑兵,十分精悍,对朝廷威胁极大。建文帝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关童等人调入南京,其所属骑兵转归宋忠指挥。又调属于北平的永清左卫官军驻守彰德,永清右卫官军驻守顺德,对燕王事实釜底抽薪、偷梁换柱之策,并命都督徐凯练兵于临清,都督耿瓛(耿炳文次子)练兵于山海关以钳制北平。从而完成了朝廷官军对北平外围的重重驻防,在城内又有张昺、谢贵统兵把控,而燕王的精锐部属又多被调出,从而形成了“诸将防于外,张昺、谢贵防于内”的战略部署态势。同时又派出都御史景清署理北平布政司参议,作为朝廷的耳目,加强对燕王的监督,密切注视着燕邸的一举一动,随时报告朝廷。这种里三层外三层,步步为营的部署不可谓不严密,它对于削弱燕王的军事实力,防止他举兵叛反未尝不是有力的,但是造化弄人,由于建文帝在用人上的一些失误,譬如说北平都指挥佥事墙头草张信三顾燕王府告密,譬如说建文帝给张昺和谢贵的密诏被偷,并交给了朱棣。使得这些严密布控还是为朱棣留下了一线出路,朱棣的一线出路,最后成了建文帝的绝路。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