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陈为人:水与火的碰撞(上)

2020-10-20 07:58阅读:

陈为人:学者 作家 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社会职务;现任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话说红颜》、《歪批诸子》等书。




水与火的碰撞

——我读子蕴《水流心犹在》

陈为人

翻开子蕴的《水流心犹在》,我的心陷入了沉思。

子蕴本名刘湘,老北京,共和国同龄人。作者简介:“长身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上中学时遇到文化大革命,该上大学了,却被上山下乡十年……”何其不幸的一代,苦难接踵而至。“而立之年幸遇中国改革开放,拼搏至今。即便遭遇许多苦难,对中国未来永远怀抱着梦想。”多么幸运的一代,苦尽甘来,苦难成为磨刀石,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成其锋芒。记忆中的苦难成为温馨的回忆。

幸矣?不幸矣?

2018年,我曾获子蕴赠书《我们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秀威出版人宋政坤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没有对‘xiee年代’的血泪控诉,看不到生离死别的哀嚎,更不见曲折狡诈、阴狠斗争的情节,相反的,她轻柔得像一首歌……”

上世纪末,山西作家赵瑜拍摄系列电视纪实片《内陆九三》,钟道新撰写了其中的两集,专门叙述北京知青插队农村的故事。后来由于审查的缘故,两集被封杀。但我看到了样片,按照整个拍摄体例,每位撰稿人都在片末有一段言论。一向潇洒飘逸的钟道新此刻几乎是痛心疾首地说:“知青,老三届里,出现了若干英模,也出现了一批作家。插队的经历造就了他们,但这只是特例,个别人的幸运,不能掩盖数百万知青曾经遭受苦难的历史。我保证,我发誓:插队再好,我决不会让我的儿子插队!”

与子蕴同样有着十年北大荒知青经历,后来成为著名媒体人的上海知青陆幸生在为《曾经的黑土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知青回忆录》写的序言中写道:

一位中学的同学以真诚的语态对我说:“兵团考验了我们,更锻炼了我们,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很有必要,有人讲那是灾难,我要跟他们‘辩论’。”
也写有如是字句:“回忆起那战天斗地的时光,我的心依然激情荡漾。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青春年华,千锤百炼,对于我来说是一笔财富,是一首绿色的生命之歌。”

真诚是不能责备的。真诚在证实我们是前三十年“教育”最成功的批量产品。对于那个辽远的始终不能消失的十多年,你激动的流泪,那是你的权利;我心痛的淌血,那是我的自由。我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一个谁,通过“辩论”,通过“批判的武器”,能把另一个谁“教育过来”。

对风雨如磐的十年“wengehaojie”,我已经听到过多种表述:一场风暴扫过,要荡涤一切枯枝朽木,怎么能保证风暴在摧枯拉朽之际,不带倒几棵好树呢?一些小树幼苗,城门失火,殃及池魚,为此付出牺牲也是难免的;一个外科医生做手术,为了治病救人,在切除腐肉毒瘤的同时,怎么可能不捎带着切去一些好肉呢?

他们灵魂深处爆发geming。他们对lingxiu的伟大布署,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他们青春热血。他们无怨无悔。

我对此类“岁月静好”“青春无悔”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充满了质疑。往事并非如烟,它是血与火,雷与电,把一个沉重残酷的岁月,轻歌曼舞小桥流水人家地描述,岂非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化和赞歌?

拿到子蕴的《我们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已经两年多了,出于一种心理抵触,也是由于其它更为当紧的阅读,把子蕴的书就放下了。

今年8月20日,拿到子蕴的新书《水流心犹在》,看到谢国华的推荐语:“子蕴的回忆录没有那种‘追往事,叹今吾’的伤叹。没有无聊的苦语唱酬,没有那种岁月苦短的喁喁低吟,缓缓展现的是充满那个年代的世俗风情的画面……”“延续了她一贯的写作风格,像微风轻抚般娓娓道来,给人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文字从过去的清澈透明,升华为精警明澈,洗练达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留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翻开几页又放下了。发小雷伟嘱我写篇书评的托付,我一直寻找不到行文的角度。

我的发小雷伟读懂了子蕴。他在书评中说:“子蕴的《水流心犹在》,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更是对历史的拷问。被裹胁的青春裒多益寡,不是无悔,而是无奈!是悔断了肠子还无处述说,是‘母亲哭倒在北京火车站’……那一句句一段段深情描述,难道只是对以往的回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没有读懂子蕴。字里行间,泪水与乡愁,是作者对世事不平的呐喊。不平而思,这是正常人的思维;不平则鸣,这是正直人的行为准则。反思并记录下来,这就是敢于担当!”

我静下心来,用几个寂静的黎明来阅读子蕴。

子蕴在自序《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里写下:“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的青春和着汗水永远留在那一片黑土地上,而我们却两手空空重回故里。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知道,无奈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并勇敢地走下去……”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把他的戏剧称之为“一种境遇剧”,其中蕴含着深意。就是说,人只有在“一定境遇”中,才有选择自我的ziyou,它是ziyou选择的前提,也是ziyou选择的客观条件。

萨特说:“不管我们做什么,不管处境多么受限制,我们都在选择,不选择的消极状态也是一种选择。”萨特又说:“人只是在创造自己的时候才占有自己,一旦创造了自己,就逃脱了自己。”人是通过选择而实现了自我。萨特在《理性时代》一文中还说:ziyou选择,说到底是为自我存在而选择。“我要的是:自己只像自己”。选择成为与虚无的对抗。选择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手段幻化为目的。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说:“我们是在比较中选择比较好的。”这就有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意味。萨特还说:“选择即ziyou。这是一个明朗得有点让人伤感的命题。因为我们看到:在选择背后,‘个人’支配的意识是如此稀薄。”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推着人走,谁也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摆脱脚下生存大地无处不在的万有引力。

萨特著有长篇巨制《ziyou之路》三部曲:第一部叫《不惑之年》,萨特在书中借主人公中学哲学教师马蒂厄之口,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人人都处在自己的种种现实矛盾之中,无法超脱,无法回避。马蒂厄尽管已届不惑之年,他仍处在困惑之中。马蒂厄在全书结尾处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人妨碍我的ziyou,是生活汲干了我的ziyou。”

萨特是说过:“人注定是ziyou的”,但他没有说过,人注定能获得ziyou。人生活在这个“荒谬”的人世间,除却名缰利索的羁绊,更要受到思维意识的局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地断然宣称:“人生而ziyou,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萨特清醒地看到,“本世纪最大的悲剧在于:从无限的ziyou出发,最终到达无限的奴役。”

子蕴在自序中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年轻的心,在那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年龄,在那样一个贫穷的,没有金钱物欲的特殊年代,演绎着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别样的浪漫爱情,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对苦难的态度,彰显着一个人的心理逻辑和性格力量。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