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日本川崎杀人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2019-06-17 10:45阅读:
——日本天天“蒋”【617日(星期一)篇】
日本川崎杀人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不久前发生在川崎持刀伤人事件,让日本社会深深地倒吸一口寒气。事后,受害人所在的小学谨慎地为孩子专门增设心理辅导课。但是,有些阴影,或许可以抹掉。有些阴影,肯定挥之不去。
安全、安心、安定、安静、一直是外界对日本社会的普遍印象,也被日本引以为自豪。曾几何时,这种踏实的“安全感”开始悄然淡化乃止隐然,无差别的杀人、伤人事件逐渐增加,已然成为日本人精神上、社会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川崎杀人事件中,犯罪嫌疑人疯狂地用刀结束他人的生命后,绝望地自我了断,让外界在憎恶这个恶魔的同时,不得不关注和探求人性的背后。
人生路上若有绝望,恐怕谁都需要发泄和缓解。如果是老年人驾车伤人,至少还可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性。如果是职场上的报复和纠纷,也可以在平复人际关系和完善人事制度上下点功夫。川崎杀人事件后,人们不仅在想,为何杀人?如何防止?细究,竟然令人无从下手。笔者以为,真要严肃地透过这起事件看出些问题,研究出些课题,恐怕要认真研究蔓延于社会的“孤独”问题。
第一,慢性孤独正成为现代日本社会的“传染病”。川崎杀人事件犯罪嫌疑人岩崎从10岁起就陷入自闭,属于一种彻底的“宅”状,与同处的伯父伯母几乎无交流,是日本社会典型的“孤独灵魂”。纵观战后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无差别杀人、伤人案件,人性的孤独往往是这些罪犯的通病。战后,日
本在经济上一路高歌猛进,跻身世界强国。物质急剧丰富、社会高度发达的背后,是生活在底层和角落的现代日本个体越来越大的绝望。据统计,日本孤独人群高达100万人。其中,几乎不与人交流的男性数量重,日本则在世界高居榜首。与家庭断裂,与社会脱节,找不到出口,只能向无辜的生命挥刀砍去。
第二,后现代化、少子化、老龄化助燃“孤独犯罪”。笔者深感,“失去的20年”在日本经济上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但日本家庭、群体和个人更加走向闭塞、无助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之一。表面看,日本社会崇尚吃苦耐劳、为人生和家庭孜孜奋斗的积极文化,但背后却是孤独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日本大型调查机构的调查显示,近10年来,日本“冷笑主义”升温,即愿意与社会保持积极挂钩、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人群持续减少,个人开始与社会保持距离。孤独感的增强,势必损害社会的健康性,滋生“反社会”的萌芽,走向犯罪。
第三,日本固有文化为“孤独感”生存提供温床。一方面,日本高度的集体意识、团体文化和抱团精神,打造了极致的集团性社会。但其另一端,是更加孤立、极端的封闭个体,并且现代日本社会并未对这些孤独个体给予充足的关注和支援。另一方面,“孤独文化”成风,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人群推向更深的悬崖。走入日本街头的大小书店,《推荐孤独》、《致上孤独》等将孤独极致美化的书籍数不胜数,有些还成为多次再版的畅销书。在日本深层次文化中,孤独是美德、是自我责任、是坚忍。为孤独趋之若鹜,让日本社会埋下隐患。
结婚者甚至是性生活者越来越少,日本正逐渐陷入“单身时代”。孤独虽然无法为犯罪正名和开拓,但日本社会缺乏对孤独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也正成为诱发恶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