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蒋谈廿四史(7):项羽未能成就帝业的原因是“好色”

2020-05-13 10:42阅读:
——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随笔
蒋谈廿四史(7):项羽未能成就帝业的原因是“好色”
在卷帙浩繁的一部煌煌“二十四史”中,所谓的“本纪”,都是皇帝的传记。但是,也有一个“本纪”里面的人物,是没有达到做皇帝心愿的人。这就是司马迁《史记》卷七的《项羽本纪》。把没有做过皇帝的“西楚霸王”项羽归入“本纪”,说明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等同于的皇帝。这也是“司马迁史学观”的独特视角。
项羽小的时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学渣”。他“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来是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就是这样一位学什么都学不成的少年,心中却有大志向,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他要“学万人敌。”其实,这件事情启示后人,对不爱学习的孩子,与其去逼他学习,不如帮助他树立自己的理想。尽管他的理想可能会不断地变化,或者是他的理想不尽现实,但理想是他人生征程的一盏明灯,可以照耀着他不断前行。当年,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羽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也是其理想之一,尽管最后距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个实现过程中的壮美诗篇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由此观之,项羽理想的意义是重大的。
司马迁把项羽视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但并不掩饰他的缺点。很多人津津乐道《项羽本纪》中斗智斗勇的“鸿门宴”篇章,我则认为项羽与刘邦真正的一拼是在“色”上。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就是说,刘邦因为心中有了大志向,就可以放弃自己所爱的女“色”。相比之下,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项羽,最爱之一是女“色”。
汉王刘邦紧紧地抓住了项羽的这个“人性弱点”。当他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的时候,他能够在夜间从城门放出2000名戎装在身的女性,结果是有其将必有其兵,“楚兵四面击之”。我在想,这些女兵,应该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项羽的军队追打她们,那真的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其后带着女战俘归去的事情,司马迁没有写。他只是写了这样的结局:“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
当然,项羽最爱的女人是虞姬。司马迁这样写道:“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当项羽面对着刘邦的“垓下之围”时,“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遗憾的是,司马迁并没有写出虞姬的人生结局,这也算是他留下的疑案之一吧。
战争年代,今不知明,也许让项羽更爱女人。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顶峰也就只能停落在“西楚霸王”上了。(2020413日写于日本东京“丰乐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