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蒋谈廿四史(100):陈胜死在车夫手中的教训不能忘的

2020-08-14 11:53阅读:
——读《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随笔
蒋谈廿四史(100):陈胜死在车夫手中的教训不能忘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记得那还是在中学的课堂上,那还是在学习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的段落,我就把这句中国农民有志者千年前的呐喊铭记在心,并且成为自己排解愁绪的缓冲器。
陈胜是一个对当时社会怀有“怅恨久之”、也就是深刻仇恨的人。一个社会,当让人感到仇恨而又无法通过机制有效化解这个仇恨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要出现它并不希望发生的故事。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时候,那句“天下苦秦久已”,就把所在环境的所有积弊都暴露出来。尽管陈胜为自己的起义讲述了许多“高大上”的原因,但如果不是切身面临着“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的生命威胁,他也不会“揭竿而起”的。吴广也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亲身遭到带队将尉的“笞”打,不是因为面临着生死威胁,他也不会起来闹事的。因此,不能忽视社会中个人的积怨。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这支被征遣的900人队伍中,陈胜和吴广还被指定担任“屯长”。至少,说明当时秦军管理人员对陈胜、吴广还是信任的。但是,他们真的是考核不严,用人不当。相比之下,陈胜、吴广心志相同,陈胜说的,吴广都“以为然”;两人一起占卜,一起在深夜装神弄鬼,搞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名堂,动摇了军心,赢取了民心。特别是在起义发动初期,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参与者的内心诉求,不断地
清晰表述出来。从“天下苦秦久已”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到“伐无道,诛暴秦”,都是把民众积压在内心的呼唤释放了出来。他们是高超的宣传者、组织者、运营者。
但是,优秀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缺点。而这些缺点又恰恰成为他们优秀的致命伤器。在陈胜为王的六个月期间,一位他的老乡、曾经和他一起种地的农民,居然非常不识相地前来“扣宫门”,要见陈胜王。这时,陈胜正处在一个“质变”的时期,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地位的不同,带来了眼界的不同,也因此带来圈子的不同。此时登门“叙旧”,无疑在讲一位开国领袖小时候撒尿和泥、放屁崩坑的“嗅事”,看起来很亲切,实际上很尴尬。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很少有领袖愿意再与儿时伙伴交往交友的。果然,这位老乡对陈胜今日的奢华感到震惊,还口无遮拦的“言陈王故情”,最后落得“陈王斩之”的悲惨下场。我在猜测,这位老乡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更不知道他死在何方!
我还想讲,陈胜并没有死在阵前,也没有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了自己的车夫刀下。在今天,陈胜就算是死在自己司机的手中。原因在谁,不说也罢。只是,这个血的教训,不应该忘记的。(2020715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